玉米皮手工艺品种类繁多。
一片玉米皮,精雕细琢后,毫厘之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几根线绳,在巧手人指尖缠绕飞舞,串联起农耕文化赓续传承;大大小小的画框,咫尺之间藏着山河乾坤。
走进大井镇巧妇人玉米皮手艺品专业合作社,桌上堆满了玉米皮、线绳等材料,几名妇女正围坐在桌前裁剪粘贴,时不时交流一下工艺手法。旁边的展架上,玉米皮粘贴画、手工编织的汽车坐垫、收纳盒、小凳子等各种玉米皮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风格朴拙、颜色稳重,充满简单淳朴的艺术气息。
邀请老师进行玉米皮手工艺品制作培训。
“玉米皮手工艺品既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外观上又符合现代人简单大气的审美要求。”大井镇东方红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陈国志说。“比如说,这个果盘,这是用玉米皮直接编织出来的,非常轻巧,一个果盘卖三十元钱,非常抢手。不只这件,这里的展品全部出自普通村民的手。”
合作社里村民一边制作玉米皮贴画一边交流经验技艺。
在农村,妇女们需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更希望能够守家在地的挣钱,合作社就吸纳了大量这样的妇女。“在家里就能挣到钱,还能把自己的想法编织成作品,既有经济收入又非常有获得感。”代云平是大井镇中兴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同时也是镇里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的技术骨干。“我从小就爱好这个,听说镇里有玉米皮编织培训,我可高兴了,以前农闲时候就是在家无所事事,现在好了,在家编织,既不耽误照顾家,还能挣钱,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卖了5000多块钱了,这两天又有几个订做坐垫和收纳盒的,我得紧忙!”代云平高兴地说道。除了农村妇女,合作社还吸收了周边为数不少的残疾人和家庭困难人群工作。曾经闲置的劳动力,在拥有了一技之长后,重新获得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会。
近年来,大井镇坚持以文化铸魂,深入挖掘、传承,将玉米皮手工艺品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结合,实现了文化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培训、研习,提高制作技艺。截至目前,共培训妇女400余人、培养技术骨干45人,采用“订单式”销售方式,使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铺就了一条金色致富路。从零星的农户粗放式作坊生产到初具规模企业化运作,从机动经营到注册产业合作社站稳脚跟,从自己组织货源到订单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大井镇以玉米皮手工艺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趟出一条玉米皮产业化经营的创收新路,进一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如今走在大井镇,常能看到这样静谧的幸福场景:很多妇女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或者门口,一边是她们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制做着玉米皮手工艺品,一边是身后整洁温馨的家园,这也许就是乡村振兴最幸福的模样。(刘婕)
来源:林西县委宣传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