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引发的城市暗战,山东如何应对?

高考引发的城市暗战,山东如何应对?
2020年09月14日 00:00 ET财经观察

前 言

6月,山东省委举办了工业互联网专题报告会,这被官方媒体解读为“山东全面吹响向工业互联网进发的号角”。

同样在今年,青岛、济南这两个山东“双子”城先后继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重提“工业强市”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发展工业作为战略目标的城市。而工业互联网则是抓手。

这个赛道的竞争离不开人才。这场城市竞争的背后,也是一场工程师红利的竞争。高考招生大战正是这场竞争的开始。

一场区域竞争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正在以招生的名义进行。在“工业强市”的主旋律下,对于工程师红利的争夺,对工科名校的争夺,对理科生的争夺,都事关这场产业升级和城市能级跃升的大戏。

山东准备好了吗?

山东的高校准备好了吗?

深圳高校“疯狂”的“吸虹”模式,让我们倍感压力

进入独立招生第二个年头的深圳技术大学,今年将在山东扩大招生至40人。除了辽宁、河南、山东、广东、山西、陕西六省外,今年,深圳技术大学招生范围又多了黑龙江、宁夏、甘肃、贵州四省,招生人数从2019年的807人扩大至1600人。

今年,深圳技术大学增加的这几个省,均为劳动力输入大省。这座工科院校对标德国应用技术教育,注重到企业实训,面向深圳乃至大湾区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这块金字招牌,给这家新成立的大学加分不少。

2019年深圳技术大学首次独立招生,广东以外省份都是以理科第一批(重点批或本科批)录取,在山东招收35名理科生,录取最高分584分,最低分557分,与一本线分差达43分,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这个专业,最低录取分达到572分。

从录取分数线看,与深圳技术大学在同一分数段上下进行竞争的山东理工科大学有山东科技大学,而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这几所省内理工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深圳技术大学低。在高考大省河南,深圳技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比当地一本线高出65分。

在教育经费上,2020年,深圳技术大学预算为9.93亿元,对应1600名招生计划,教育经费可谓充裕。2020年经费预算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二的山东科技大学,经费预算为16.99亿,在校生人数4万余人。两厢对比下,深圳技术大学的人均教育经费远远超过同类院校。

2018年,深圳市财政在教育支出达634亿元。《人民日报》2018年一篇报道透露,未来10年,深圳将计划投入1500亿元,力争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超过25万人。

深圳在高等教育上大笔投入,意在补教育短板,根子在于深圳工业体系下巨大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急需高端应用型人才。

目前,全国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七年稳定在3万亿以上的,有上海、深圳、苏州这三座城市。上海教育资源自不必说,而深圳和苏州这两个工业强市,从来不掩饰对于“工程师红利”的竞逐。

从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来看,目前17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除北上广外,武汉“一骑绝尘”,共有83所普通高校,本科高校达到46所。

“双一流”高校被视为顶尖资源。目前,南京拥有12所双一流高校,武汉、西安、成都、天津等城市多拥有6-7所双一流高校。

17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在校大学生最多的是广州。根据广州2019年统计公报,2019年广州本专科在校生115.3万人,加上在校研究生合计127.5万人,数量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武汉、郑州,在校大学生均超过100万;成都、北京、重庆达到90万量级。

而深圳既无985、211大学,也无“双一流”,这与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位不符。十二五以来,深圳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来深圳办学,清华、北大、哈工大、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在深圳都建设有分校,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的合作办学项目北理莫斯科大学也选在了深圳。

2019年,深圳市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年增长在20%以上,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生均经费标准是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

目前,和深圳技术大学的合作企业有华为、腾讯、西门子、比亚迪、中芯国际、大族激光、深圳地铁集团、深圳市高新投等企业。这些企业将与深圳技术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授、携手进行产品研发等多项合作。这座新兴院校构建的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机制。

众所周知,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策源地,但这些研究真正进行转化的却寥寥,主要原因是高校与其驻地产业结构不匹配。现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时对于高端工科人才大量需求,迫使他们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追逐,尤其体现在对理工名校的争夺上,这在长三角尤其明显。

又有产业基础、又有对应的人才,两者及时卡位,没有断档,深圳发展又快又好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们能不感觉到压力吗?

是选择“黄金城市”,还是选择山东大学?

7月18日,苏州召开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旗帜鲜明地表示要打造中国第一工业制造强市。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一样,苏州也在抢工业互联网赛道。

2010年,C9高校西安交大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落户苏州。这几年西交利物浦在山东的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136人但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目前直逼山东大学,2019年录取平均分590分,最高分618分,超出一本线175分。

苏州大学这几年在中国高校榜单排名的逆袭,更是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这个上个世纪90年代还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大学,这些年通过巨大投入,一跃成为211高校中的明星,如今在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已经追上了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这所全国百年名校是山东省的高校的标杆,考上山东大学是全国学子的梦想。在区域城市高端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时代兴盛的趋势下,高考生是选择“黄金”城市还是名校呢?

相似的案例发生在哈工大, 2016年,哈工大深圳校区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哈工大(深圳)首次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收本科生,8省份录取提档线超过一本线100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哈工大校本部所在省黑龙江,差距在拉大。2017年哈工大(深圳)理科最低分超过校本部1分,2018年拉开到17分,2019年拉开到24分。实际上,哈工大深圳校区的软硬件无法和校本部相比,校园面积远远不如本校,考生为什么这样选择,答案不言而喻。

城市、产业、高校,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竞争模式中,领先地区不断提升短板,“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哈工大本部和深圳校区之间的分数翻转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敲响了警钟。

城市含金量让所在学校的身价备涨,前不久笔者参加的一场高招会上,来自上海的招生老师坦言,现在,连上海当地人都不知道的一些二类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都直追北方省份的一本院校。而马化腾的母校深圳大学,2019年在一些省份的投档线已经赶上山东大学在这个省的投档线,以至于一些考生在后台向一些报考咨询专家提问:我是该选既不是211也不是985的深圳大学,还是既是211也是985的山东大学?

家长和学生的盘算目的明确,选择了什么样的城市,在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读什么专业,意味着未来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

不久前,俞敏洪这段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话上了热搜

山东全面进军工业互联网,现在如何了?

山东作为高考大省,不论是顶尖的学生,还是一般的学生在基础工科领域,人才有逐渐被“黄金”区域吸走的风险,我们该怎么办?

山东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工业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人才体系匹配吗?产业工程师够用吗?随着工业互联网下沉到产业集群,进入大面积应用推广时,人才缺口很快会显现出来。

今年3月,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2644家规上工业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提供了近9万个就业岗位,7月又再次发布了1188家企业42450人的用人需求信息。以山东省几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需求及薪金水平看:

青岛双星轮胎,需要工业设计、机械设计、高分子、化工类硕士生17人,月薪5000-5500元;机械设计博士1名,月薪10000-12000元。

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需要机械、电气类硕士,月薪6000-8000元。

豪迈集团,需要焊接、铸造、计算机及软件、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本科及硕士,月薪4500 -10000元,尤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科及硕士需求量为220人,起薪4500-10000元。

聊城时风集团,需要机械设计、车辆工程、材料成型本科及以上学历,起薪6000元。

济宁太阳纸业,需要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及通信工程本科及以上,月薪4500-6000元。

兖矿集团,需要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月薪4000-8000元。

日照钢铁,需要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年薪在7-12万。

济南二机床,需要机械、电气、铸造、安全工程、软件工程类硕士,工资面议;山东重工,需要机械类博士、液压、电气类硕士,工资面议。

潍柴,需要内燃机、车辆工程、机械类、IT类、控制及自动化硕士及以上文凭,月薪在10000-20000元。

海信集团在战略规划、软硬件工程师、光学工程师、封装工艺工程师、硅光工程师、芯片研发工程师、声学算法工程师,物联网架构工程师、视频分析算法工程师等高端岗位上,要求的是博士学位,面向全球招聘,不光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和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并且还享受青岛市人才奖励政策。

上述这些数据显示,海信、济南二机床、潍柴这些拥有智能制造车间,已经进入工业4.0状态的企业,在人才需求上明显升级,起薪比省内传统机械制造企业高好几档。

山东高校在行动。。。。。。

在这场对工程师红利的竞逐中,山东正在扶植一批区域性大学向“双一流“冲刺。2017年,山东省科学院并入齐鲁工业大学,这座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原本以造纸和酿酒专业见长,现在开始争夺山东第一工科院校。2020年,齐鲁工业大学经费42亿,超越了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仅超算中心就获得近6亿拨款。

这样一个快速跃升路径,和苏州大学又不一样了。

如今,高考志愿填报已经尘埃落定,一场城市竞争也已经开始了。

青岛在行动。。。。。。

7月16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落户青岛科技大学,被当地媒体誉为“打造工业互联网黄埔军校”。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主旨就是把人才培养的教学、培训、就业、创业,从一开始就结合起来。

青岛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形成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科技应用服务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在这一点上,山东在理工科领域的频频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而这种希望的落地则在于产业的联动,在于山东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本土找到大平台、高薪酬的工作。

对于山东“双子星”青岛和济南来讲,不必限定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难题中,浙大系和杭州的发展也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尾 声

在中国经济不断升级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工程师红利被称作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筹码。

而随着社会内卷化的日益加剧,对这一筹码的争夺已然成为区域与城市竞争的重要战场。从前几年取消落户限制争夺大学毕业生,到如今对高考生的争夺,竞争的白热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对于人才净流失的山东而言,短时间内大规模吸引外部人才并不现实,通过高校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市-产业-高校”三点一圈的人才内循环,或许才是避免掉队的最好方式。

但愿不久的将来,优秀的山东高考生不再把“去南方”作为首选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