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行业,站在学术和江湖的分岔路口上 | 白羽观察

心理咨询行业,站在学术和江湖的分岔路口上 | 白羽观察
2019年01月17日 17:40 白羽新数字

关注并标星白羽访谈

获得高净值人群的必备读物

读懂时代  赢在认知

-----------

全文共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一群专业的人,去参加业余的游戏

音乐声响起,她身着白色的定制西装,脚踩8cm高跟鞋,从台后走到台前。

镁光灯追着她划出一条弧线,最后聚焦到舞台中央,音乐渐隐,她就此站定。

她不是女主持人,也不是投行精英,而是某平台恋爱分类排名第一的情感专家。作为这次活动的首位出场嘉宾,她在现场分享的是她的恋爱之道——二次吸引。

(图源网络)

“你们真的了解彼此吗?过去的你是真的了解对方吗?”实操型社交心理咨询师起家的她告诉观众,两性之间的所有了解或许都要从神经元开始。

她以故事为例:闺蜜与男友分手后,在她的帮助下,苦练才艺,放大优点,一段时间后,与男友再次相遇,闺蜜身上的魅力点会被放大至高光时刻,男友再次被吸引,从而促成了这段感情的挽回。

故事很精彩,讲述者也十分动情,可惜台下的600多名观众却并不买账,观众群里早已吐槽声四起:“太咪蒙了”,“不值票价”。

该咨询师某课程的评论区。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她的课程评论区却好评如潮。

这样的反差并不奇怪,在国内的几大知识付费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并不专业的所谓专业课程。这些被宣扬的“干货”是一些不做实验,不讲数据,也无法证伪,只基于一点心理学知识,又加以个人体验感悟所提出的理论。几十元上百元的课程,离专业学术最近的地方只有导师光鲜的院校背景。

白羽访谈记者花费39.9元购买了某“女性魅力成长”课程,课程导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但是 8节系列课程听下来,有像“吸引力法则”这样透着心理学原理的观点,也有像“不敢自黑的女人在两性关系中很难有好的结果”这样让听众打一星的结论。

某平台上的女性成长课程

“你想听什么,我给你讲什么。”在赵宏业看来,这是这些课程最大的问题所在,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应该是“有价值引导的,是能对对方真正地负责的。”他对“教人如何去谈恋爱”这类实用型课程嗤之以鼻:“那些人说出来的东西,同样经历的人会觉得非常对,不同经历的人会觉得你这个说的完全不对。而研究是要找到客观的规律,客观的真相,客观的事实。”

赵宏业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爱情心理学”的学者之一,当年在将其作为课题进行毕业答辩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爱情是个业余的命题,你一个专业的选手,怎么参加业余的游戏?”

爱情心理学,曾经是心理学研究的禁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Berscheid教授,是爱情心理学研究的最早旗手,但是参议员Proxmire在1974年发动了一场反对爱情研究的公众运动,理由是,拿纳税人的钱去研究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问题,简直是浪费。部分美国公众认为,关于爱情我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爱情不需要心理学家来告诉我们是什么,知道了反而不好。

明尼苏达大学校园图

公众舆论压力迫使研究计划终止,研究所解散,同事被解雇,办公室还经常收到恐吓信。

如今,这片禁地却成了流淌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根据泛心理学创业公司KnowYourself(知我探索)提供的平台数据,用户心理诉求排行依次是亲密关系、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原生家庭。

KnowYourself拥有500万用户,大多来自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年龄在18到30岁,70%为女性,8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这也是中国情感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据中国婚姻家庭网的数据,2017年上半年,中国情感消费总额高达960亿元。

在市场机会的引导下,学术和商业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实用主义的极端,就是PUA。

某PUA机构官网售卖的网课

现如今,越来越多专业的人,加入了这场“业余的游戏”。那么,谁才是赢家?

只有门外汉,才能改变这个行业

赵宏业有过三段关于心理咨询的创业经历,但最终都惨淡收尾。

心理咨询的商业化,一直是个难题。屡次失败后,赵宏业不再拧巴,选择了告别这个行业。

他告诉自己的助手,“两年之内,你如果看到我再跟心理咨询师打交道,你揍我。”

今年刚从高校应用心理学毕业的元芳,也并没有选择和心理学相关的职业。“心理学是我的兴趣所在,但就业的时候根本不去考虑,班上的同学也大多转行去做了教师和HR。”

心理学从业成本高、短期(5年)内收入偏低,并不能靠情怀支撑生活,是大多高校心理学学子选择就业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年收入占比

而当“心理咨询”作为一个行业去发展,有个显著特点——价值后置。在咨询关系里,来访者逐渐暴露自己,咨询师保持接纳的态度,让来访者的情感得以宣泄,释放压抑的情结,并逐渐构建新的行为模式。如此,咨询少则几次,多则数十次。

心理咨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价值在放大的”,不幸的是,许多的来访者根本没有耐心等到它价值展现。

传统心理咨询存在弊端,时间成本太高,在相同时间内,互联网模式能够提高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体来访者的质量和价值;而从利润角度,传统心理咨询很难盈利。

传统心理咨询行业的创业者纷纷倒在了商业之路上,但随着互联网的冲击,“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也开始泛起波澜。

心理咨询层次与对应群级

同为学者出身钱骏年爱看抖音,也常刷今日头条。抖音上经常会出现将某类心理问题做具象化解释的视频,比如“强迫症的几种表现”,将“咬吸管”“扣痘痘”归结为“强迫症”,就能获得12w的评论和100w+的点赞。

这类视频虽不专业,但在钱骏年看来,也未必没有意义。“绝大多数的用户群体,还没达到心理异常的状况,那么像这些本身就有自愈的效果,我觉得未必不可。”

大众对心理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泛心理学”当道,“互联网+”的浪潮也涌入这个市场,寻求创业时机。

CCTV谈及心理咨询业

如今,赵宏业又重新回到了这个行业,不只做“心理咨询”,更多的是从事“心理服务”。

“心理服务”是对“心理咨询”的重新定义,将心理咨询和它的衍生品进行产化品的一种表述。

让赵宏业对这个行业重燃信心的是,是一位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互联网人。

赵宏业说:“改变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现状的一定是心理学专业之外的人。因为他们会改变一个视角,从客户角度去看到心理学的价值。

2018年度心理健康大数据

只能作为一项服务,而无法作为标准化产品,这是心理咨询行业所面临的痛点。

如何带领心理咨询朝标准化方向去走,包括设计课程,产品包装和介绍,给咨询师配备诊断工具,这些都需要从头做起。

用产品化而不是个人的知识结构去驱动这个行业,是心理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钱骏年的观点也是如此,“心理学是味精”是他多次向白羽访谈记者提及的一句话,“把心理学放在不同的点上,能够助推这个点上开花结果的,这个叫行业。那么开花结果最终我们要有变现来更好地助推这个专业的发展,这是产业。”

在他看来,这个产业还处于心理学应用的探索之中。

质疑没关系,因为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制定

“心理学界有个现象不太好,鄙视链。”

赵宏业任职的某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是全国排名前三的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中商业化最成功的一家,在3年的时间里成功融资4次。

但在知乎上关于这家公司相关问题的回答中,一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在读学生的回答获得了最高点赞。

“这是一家不受国内顶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肯定的公司。”

面对质疑,赵宏业平静的语气中有了一点起伏,“不是我是学这个的我就能说你专不专业,是客户认为你专不专业。创新者是很难被理解的,只能靠时间。”

走进他们的办公室,红色的锦旗随处可见,这是来自用户的认同。

某互联网心理服务公司

他们对平台上入驻的10000+咨询师内推行“无条件退款制度”,锦旗,是咨客对公司平台上心理咨询师服务认同的缩影。而客户满意度,是他们用来分级心理咨询师的标准。

在这里,当咨客对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稍有微词,哪怕30分钟的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师已经与咨客畅聊了29分钟,只要咨客在最后一分钟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甚至于心理咨询师在服务的过程中没有接到“一丁点不满”的评价,咨客也有权事后找到公司的客服或咨询师助理进行退款。

对于平台上一些入驻心理咨询师而言,很多时候,在不明不白中,一单就白做了。这时,平台上的心理学团队也会出现意见分歧,“反思”是他们最常用的沟通词。

“我承认,部分咨询师能力不足是存在的,但是平台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呢?入驻咨询师提出意见的时候,是否可以一起讨论?而不是动不动就要求咨询师自我反思。”平台上某入驻咨询师接连发出这样的疑问。

赵宏业、钱骏年却是这个制度的拥护者,在他们看来,这个举措“释放了心理学的能量,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钱骏年更是说道:“劳动成本要跟用户的价值相挂钩,用户如果说没有对你充分满意的,你这个劳动呢,我们就叫效率是不高的,同时反过来也不利于咨询师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心理学老师表示,自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后,立足学历教育,才是推动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有效发展的根本。

但在商业的丛林里,一纸论文远不如一幅锦旗来得直接有力。

“学心理学讲究理论基础,讲究情怀,讲究道德,讲究良心,讲究价值观,这个是的确是需要的。”但是,“西方老师教你这么做,我就怎么做,但是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就有问题。”

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正在重新制定这个游戏的新规则。

不论是武志红,还是赵宏业、钱骏年,这群人从实验室里走进办公室,接受了商业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在新的国土里攻城略地,然后转身,与学术疆域划开一道深深沟壑。

真正的战争还远未开始,真正能在学术和江湖的分岔路口上指引方向的公司,或许已经出现,但也许还没诞生。

(受访者均为化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