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是我不想过被定义的情人节?

有没有可能,是我不想过被定义的情人节?
2024年03月01日 08:51 数字品牌榜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在听说越来越多的人去寺庙许愿应验后,我可耻地心动了;曾经我以为自己是一个不拘于小节的美少女,但在听说乱许愿会被调剂之后,我吓得连夜上网学习标准许愿模板;曾经我以为自己的心就像冰冻了十年的鱼再难泛起涟漪,但在踏入雍和宫闻到浓烈的燃香气味后,我心中颇为一凛,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庄严肃穆,常年低头伏案导致的圆肩驼背也不由自主挺立起来。

是的,这个春节假期,我终于去了一趟雍和宫,虔诚地祈求神仙让我今年大富特富。

比较巧的是,我去雍和宫的那天恰好是大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于是雍和宫里挤满了和我一样求事业求财运的善男信女。

更加巧的是,那天也是2月14日情人节。但我的朋友圈里,几乎见不到秀恩爱的动态,反而是许多平时不咋冒泡的好友,开始转发“一夜暴富”或者“接好运”,线上线下商家的推广与促销活动也少见,和历年情人节的浓郁氛围构成了鲜明对比。

是品牌黔驴技穷想不出新的营销手段吗?还是现代人终于看破红尘不求真情只想搞钱?爱情还是面包,这个亘古难题,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

月老掉线,财神接班

有人觉得,今年情人节在过年期间,品牌营销的重点放在春节主题上,这不是很正常吗?但实际上,凡是有助于提高声量,品牌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营销热点的。

回顾今年情人节,的确有不少品牌各显奇招。

阿玛尼推出情人节限定礼盒,以“赠之芍药,爱以余生”为主题,传递了一场充满花香的浪漫;清风纸巾利用虚拟人的形式,演绎了一场浪漫的元宇宙之旅;华为发布了一支耳机广告,还原了三对情侣年轻时的声音,将他们从小到大的表白通过歌声传递给伴侣。

可惜这些浪漫的营销都反响平平,淹没在拜财神的声音里。这可不是我胡说八道,而是经过淘宝(权威)认证过的。

来源:微博 @淘宝

2月14日当天,为喜迎双节,淘宝官方微博分别发放了“财神红包”和“月老红包”供用户领取,数据显示,仅经过一晚,财神红包领取进度已经到了93.5%,几乎秒空,而月老红包的领取进度仅为5.8%,再一次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月老祠前无人问津,财神庙前长跪不起”。

世界上有三件事情是藏不住的,咳嗽、贫穷和想发财的心。这届网友真的什么梦都敢做,不光喊话“想和财神爷谈谈感情”“求月老把我和财神绑在一起”,还组团跑去财政部评论区许愿,硬生生把#财政部评论区成许愿池#顶上了热搜。

我们来看看大家都许了什么朴实无华的愿望。

好好好,早知道大家都这么卷,我也在雍和宫许这样的愿了!(无副作用版)

根据『数字品牌榜』的监测,在2月12日(大年初三)-2月16日(大年初七)期间,微博上“迎财神”相关话题的阅读量高达70.6亿,讨论量也有将近1亿。这泼天的流量啊,果然没有谁能比财神爷的排面大。

“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财”,年轻人利用玄学手段给自己叠加buff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当情人节与财神日撞车,有眼力见的品牌早就送上了玄学加持的创新玩法

CoCo都可品牌结合了初五“迎财神”的年俗,上线了“钱钱喜欢我”的情人节&财神日限定套餐,购买单杯产品即可获得财神形象系列贴纸,购买套餐还可以获得“盘钱手指串”,充分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只想搞线”的心态。是谁说情侣们在一起只能秀恩爱,与钱钱双向奔赴岂不是更香?

来源:小红书 @CoCo都可

沪上阿姨也联动财神爷推出“财神到沪”活动,消费者购买1.5L装的抱富大桶奶茶,就可得到招财帽、“抱”富大桶、日进斗金求财龛、龙年贴纸等周边,放大财气和喜气。看看这漫山遍野的金元宝,哪个小财迷能不心动。

来源:小红书

很显然,浪漫不是刚需,发财才是硬道理。以往无数人坚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把钻石视为爱情的象征,情人节也往往是钻石销售的高峰期。但今年情人节,钻石却卖不动了。为了刺激消费,尽管国际钻石龙头企业戴比尔斯集团一再下调原钻价格,但越来越理智的年轻人还是纷纷涌入金店,带着理财和保值的目的选购黄金。

情人节月月有,但财神日只有一个

年轻人不选月老选财神,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最大的影响来自于原生家庭。人是环境的产物,倘若一对父母都无法经营好自己的爱情,那么他们的下一代也很难对爱情产生向往。

其次,理想的爱情与现实差距太大。恋爱综艺靠剧本逢场作戏,情侣网红煞费苦心“演”着甜蜜,电视剧变着花样营造经典浪漫桥段……网络中的爱情很完美,人们对爱情预期的阈值被拔高,也更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于是当人们回到现实,看到真实又复杂的人性,就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失去了恋爱的欲望。

也有很多人在看到网络中或身边人甜蜜的爱情时,燃起了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可惜有些人不懂得如何正视和处理自己的感情、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以至于缺乏爱与被爱的能力。套路和谎言越来越多,真心换真心越来越难,甚至会产生极端的爱情观。

不正常的恋爱关系还催生了一门新生意——骂醒恋爱脑。淘宝路边社数据显示,情人节前一周,“骂醒恋爱脑”的订单数相比日常增长超3倍多,其中尤以年轻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有消费者评价:“给闺蜜下了一单,挺有用的,她现在很清醒,你也可以给你的闺蜜试试。”

但榜女郎觉得,月老输给财神的最大原因,大约就是我们每年要过的情人节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多了,营销套路看似五花八门,但大多数都是换汤不换药,难以给消费者新鲜感

根据榜女郎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情侣一年至少要过三个情人节:2月14日、5月20日、七夕。这些都是被冠以正经“情人节”名头的节日,除此之外,商家们还在大力推波助澜,试图把除清明节之外的每一个节日都塑造成情人节:例如3月7日“女生节”,给你心爱的她花式宠爱;6月1日儿童节,爱她就把她宠成孩子;12月25日圣诞节,和TA去看初雪吧……再加上每个月14号的各种情人节,以及情侣间各自的生日、纪念日,只要他们想,天天都可以是情人节。

别说这些过的人了,我光是数就数麻了。

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去年七夕期间的热搜“舔狗经济崩盘”。一夜之间,仿佛男生们都觉醒了,“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不香吗?”“我怎么没想到给妈妈买礼物呢?这就去买”。商家一味规劝男生为女生买礼物的话术也不好用了,“为什么都是教男生怎么送女生礼物的?”“为什么要送?”。

看看吧,情人节过得多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又来?”,过度爱情消费,反而让人忘记了它的真正意义,一些存款不多的年轻人只想快逃。再加上读书、工作、家庭等方面所带来的高压和内卷,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强大的金钱支柱带来的身份认同

毕竟有实打实的财富做后盾,我们才更能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与其寄希望于他人给予爱,金钱带来的安全感显然更具性价比:工作不顺心,可以毅然裸辞;身体不适,能毫不犹豫选择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如果不幸进入鸡毛蒜皮的婚姻,金钱起码不会让我们毫无退路;即便选择单身,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怡然自得。

如果你问我:“万一有人就是喜欢过情人节怎么办呢?”那榜女郎就要一本正经地告诉你,有了钱,才能跟心爱的人甜甜蜜蜜地过好每一个情人节。为了那无数美好的日子,抽出一天来拜财神爷又有何不可?毕竟情人节月月有,但财神日只有一个啊!

我们需要不被定义的情人节

因为爱情并不是具象化的,所以消费社会创造出了用金钱代表爱的逻辑。

长期以来,不管是品牌还是消费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情人节就是为爱人掏腰包的节日,你为爱人花的钱越多,代表你对Ta的爱越多。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些人幡然醒悟,消费主义并非是表达爱意的唯一形式。爱是彼此的体谅与付出,而不是低到尘埃里的情感透支;长久、可持续、正确的恋爱关系是两个人在有来有往中滋养出来的,而不是品牌为了赚钱所进行的市场教育。

去年的“舔狗经济崩盘”只是导火索,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迹象显示,情人节早就不再是“情人”专属。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情人节大数据:2023年情人节营销洞察报告》显示,情人节送礼对象边界拓宽,不再只是情侣间的独有节日。家人、挚友、宠物等都是人们表达爱意的对象,最多人选择悦己消费犒劳自己。

来源:QuestMobile数据

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中国消费市场,全球范围内,情人节均呈现出多元化庆祝趋势。一组数据显示,情人节期间,TikTok上#GalentinesDay(“闺蜜”节)、#PetsofTikTok(宠物)、#PalentinesDay(“友情人”节)等话题相关视频均有较高的浏览量。

来源:网络截图

两性亲密关系营销已经不再是焦点,以爱为核心的节日庆祝成为情人节营销的关键,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宠物情,在消费者心中都值得被纪念与歌颂。

鲍德里亚在《消费主义》中写道,我们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在符号层次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即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

比如,瑞幸就曾在情人节以「修狗爱情故事」为主题推出“带刺玫瑰拿铁”“相思红豆拿铁”两款限定新品,以此给予单身用户精神抚慰,让情人节不再成为“单身狗”的受虐日;瑞幸还曾和“孤寡蛙”IP联动,玩了一把谐音梗「七夕不咕呱,蛙瑞喜欢你(Very Like You)」,直接在单身群体中掀起打卡热潮。

来源:小红书

消费者内在的情感价值需求,是品牌探索营销新方向的底层逻辑。

论起最会情绪营销的品牌,jellycat算是一个。jellycat是一个毛绒玩具品牌,一直坚持专门为婴儿设计的“安抚玩具”理念,还获得过“世界上最柔软的安抚玩具”称号。

来源:豆瓣

你可能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个紫色的小茄子,它是Jellycat家族首批走红的玩偶之一。在这张可爱的小脸蛋上随手一划,就能演绎当代打工人的生活百态。除了世另我的精湛演技,它毛绒绒的手感也是俘获人心的一大利器,你只要上手摸一摸就知道,这就是心动的感觉。

今年情人节,jellycat围绕心型元素发售了一系列情人节节日单品,并用“理发”作为故事线串联起不同的玩偶的“人物”关系,消费者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体味到玩偶间的系列感,从而“无意识”地带动组合销售。

来源:小红书

当玩偶被品牌和消费者共同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孤独焦虑的成年人便可以从毛绒玩具中得到治愈的力量。这可比什么情侣款产品或双人套餐更具吸引力。

过节嘛,图的就是个开心。与其纠结月老财神二选一,不如用成年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全都要。天猫就以“月老和财神一起打卡上班”作为创意原点,爆改“幸福拍手歌”这一经典曲目,来表达“祝你好事都成双 桃运财运一线牵”的美好祝福。

天猫「好事都成双」Campaign也被『数字品牌榜』收录进入2月BKM案例库中,数字品牌价值11,090,097 DB,好感度达97.21%。这支广告片打破了以往“爱情与面包”的隐形对立,将有财运也有桃花运的祝福贯彻到底,建立送礼心智的同时,也为其赋予了悦己和爱人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不是不喜欢过情人节,而是不喜欢过被品牌和商家定义的情人节;我们不是不喜欢消费,而是不喜欢被广告洗脑无意义的消费。

年轻人不拜月老拜财神,并非是拜金主义,只是看清了消费主义的本质,通过追求财富自由,换来独立的精神自由,通过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消费观,挑选更具实用价值与情绪价值的产品。

更何况,不拜月老不代表年轻人不想谈恋爱,毕竟已经有品牌充当他们的嘴替了:“爱情面包我都要!”你又怎么知道,Ta和Ta的财神爷,不是天天在过情人节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