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的闺女,在正月十五前后要给父母送老雁馍

出嫁的闺女,在正月十五前后要给父母送老雁馍
2023年02月03日 17:43 小潘安123

对于老雁馍,一直印象特别深刻。

因为从小时候记事起,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就会有嫁出去的闺女​带着老雁馍回娘家。

那时候老雁馍放在篮子里,都是成双成对的,有的还带着老雁蛋​。

用面粉捏的老雁馍,造型漂亮,里面带着馅料,当时看到可是馋坏了。

虽然现在的年纪,还没有到吃老雁馍的时候,但是总觉得送老雁是一种很美好温馨的​风俗。

传说,在以前的颍河一带,在二月二前后,总有大雁起落于两岸​。二月二龙抬头,大雁又起落,久而久之,就有人将这种现象和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觉得不吉利,因为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于是越传越离谱,于是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言。

老人遭劫数​?这可是大凶啊,怎么才能让老人消灾避祸呢​?于是有人想到了大雁,用面粉做老雁馍,让出嫁的女儿送给老人吃,以这样的方式来​让老人避凶化吉。儿女们都是孝顺老人的,老人们也希望讨个吉利,于是送老雁馍可以避凶化吉的传言,便越传越​远。就形成了如今的颍河一带,每逢农历二月二前后,女儿给父母送老雁馍的​风俗。

虽然到了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迷信了,但是送老雁馍的风俗却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女儿对于父母的一种美好祝愿​。

老雁馍,是安徽阜阳地区及淮北大部分地区人尽皆知的美食,嫁出去的女儿给父母送老雁的风俗,从正月十五前后,可以一直持续到清明前​。

以前,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限制,不富裕的家庭,通常都是在自己家里动手亲自蒸老雁​馍。老雁馍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考验手上功夫,做老雁馍要用发面,不能用死面,因为用发酵粉发酵出来的面,蓬松、酥软、绵甜​。

面团和好后,放在阳光下醒醒,然后在面团醒的过程中,就可以准备馅料了​。豆芽、粉丝、韭菜、馓子、鸡蛋、芹菜等,都可以放进去,切碎后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加上佐料,就可以放入擀好的面皮里了。

放入面皮里后,便可以揉搓、挤压、捏拿了,目的就是将包好的面团,手工制成大雁的​造型。大雁的头,大雁的尾,大雁的翅膀,大雁的眼睛、嘴巴,就在这揉、捏、撮、提等一系列动作中​,造型栩栩如生又可爱的大雁便成型了。

最后再用两颗红豆或者黑豆,当作大雁的眼睛,用红色的颜料在大雁的头部、翅膀、尾部等处点出鲜红的圆点,制作过程就​完成了。

如果想让大雁馍,吃起来口感更好,可以将做好的大雁馍,放在阳光下再醒一会,然后再放入锅炉中蒸熟。

由于是在正月里送给父母的礼物,又是亲自动手做的,所以蒸大雁馍的时候,闺女们都是喜笑颜开,带着热忱之情,去竭尽全力施展本领,想要得到父母们的认可。老雁馍蒸好后,便可以选个日子去​父母家了。

送老雁馍有讲究,不能送单个的,都是成对送的,毕竟老雁馍,是送给父母吃的​。 老雁馍,老雁馍,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含义,就是老雁蒸的馍,老雁就是​闺女的象征。闺女虽然出嫁了,长大的雁子离了巢,有了自己的新家​。但是老雁有回巢的时候,女儿也有回家看爹娘的时候​。

送的是老雁馍,表达的却是对生身父母的眷恋和​孝心。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老雁馍是很普通的食物,通俗点讲就是有造型的包子​。但传递的却是中华几千年来的孝义​,具有特别的象征意蕴。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老雁馍​的样式也多了起来。原来​素馅的,现在有肉馅的了,甚至出现了老雁面包、老雁蛋糕。原来自家蒸的,现在有专门做老雁馍的摊子​。形式虽然多样性了,但赋予的孝心、寄予的美好,却依旧保持不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