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都有哪些套路,不看容易吃亏

银行理财都有哪些套路,不看容易吃亏
2019年07月08日 18:38 财小真

在五花八门的理财品种中,银行理财以收益稳定、本金相对安全和用户量大而占尽优势。事实上保本保息的投资理财成为历史,即使理财新规有明确规定,普通百姓潜意识里仍然认为银行财力雄厚,选择银行理财会比其他平台更安全。

尤其是一些以保本为目的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银行的理财经理深信不疑,事实上这些理财经理并非全部出于为客户着想的目的,而是出于业绩压力或其他原因,容易把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引入误区。

所以银行理财不是绝对安全的,想要在理财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下面的这5个套路有必要了解一下:

1.模糊收益率

普通百姓在挑选投资理财产品时,首选的参考指标之一就是收益率。在本金相对安全的基础上,收益率越高越受欢迎。

但是大家需要弄清楚两个词的区别: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也称为期望收益率,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预测的某资产未来可实现的收益率;而实际收益率是理财产品到期后所获得的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通常会更高一些,银行理财经理为了把理财产品成功销售出去,会尽力告诉我们预期收益率有多高,但往往只是未来的一个估值。真正的到期收益率伴随很多波动和不确定性。理财经理如果没有做到足够的风险提示,就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有数据显示,72%的受访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销售误导。所以小编建议大家购买银行理财时擦亮眼睛,做足理财功课,识别有关于收益率的真相。

2. 风险评测走“形式”

在购买具体的银行理财产品之前,会有一次风险评估测试。风险评估的问题一般包括年龄、年收入、可支配金融资产、可投资金额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对各种不同风险投资案例的选择等。

风险评测的结果会明确我们属于哪类投资者。一些投资者明明是属于保守型的投资者,但是为了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就夸大资产和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如果这时理财经理没有核查也不进行风险提示,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就会有亏损的风险。

除了亲自做风险测评以外,一些理财经理为了快速促成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会告诉投资者风险测评只是形式,甚至引导投资者将风险测评这件事全权交由自己来做,以便“帮助”投资者购买更高收益的产品。

在此小编也提醒大家,风险测评一定要亲力亲为,且实事求是,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抗风险能力,保护自己的资产安全。

3. 忽略理财风险等级划分

做完风险测评以后,就要选择与测评结果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了。如果你是理财小白,更不能只听信理财经理的一面之词,要了解一下银行理财等级划分的规则。

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共5个等级:R1(谨慎型或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相对安全,风险很低;R2(稳健型或较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R3(平衡型或中等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R4(进取型或较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R5(激进型或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财产品全部不保本,但是本金越安全的收益越低。一般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愿意承受过高风险,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产品风险等级,从自己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出发,而不是只看到高收益,忽略高风险和风险等级划分的重要性。

4. 募集期延长导致收益缩水

每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在开始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募集完成才会去做投资或者资产配置。募集期有长有短,从两天到半个月不等。

在募集的这段时间,相当于把钱存为活期,只能获得活期存款的利息。如果募集期过长,平均到每天的实际收益率会很低,和你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会有很大差距。

这种情况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一款期限为30天的理财产品,从6月6日起开始发售,但是6月16日募集才结束,所以6月17日才会开始算利息。而从6月6日到16日的这段时间利息很少,只能按照活期的0.35%算。这样下来即使投资期也就是17日以后利息很高,但是整体的收益会被摊薄,导致收益缩水。

鉴于这种情况,小编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购买相对长期的理财产品,购买之前向理财经理问清楚募集期的长短,募集期越短越好。影响理财收益的关键因素不止有收益率,还有时间。

5. 注意银行代销理财产品

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其中一些理财产品是自主发行的,除了这些以外,银行还会帮助第三方机构代销产品。比如基金、债券、信托或者保险等公司。银行拥有巨大的客户量,这些业务可以帮助银行赚取佣金。

一些理财经理就会背上销售这些第三方理财产品的任务。投资者要注意的是,银行只是负责销售,不承担其他责任。这些产品往往披上高收益的外衣,加上理财经理的劝说和推荐,投资者很容易因为心动而忽略风险。

第三方理财产品的靠谱性往往不能确定,比如说会存在债务违约或者基金亏损等风险。而且第三方机构出现任何问题,投资者本金都有可能收不回来。所以购买理财产品时,也要问清楚或者仔细辨别是否是银行自主发行的产品。多问多观察,不能只听理财经理的一面之词。

除了上述的一些理财的坑不要踩以外,还要重点注意的就是签合同要仔细看条款和签章,以及和理财经理对话时注意保留证据,以免日后出事银行推卸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