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改革蓄势待发 景顺长城能否再“旱涝保收”

公募基金改革蓄势待发 景顺长城能否再“旱涝保收”
2025年03月26日 10:24 中访网观察

近期,一份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在行业内流传并迅速引起市场关注。该方案在考核机制、费率结构、权益产品导向和合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

比如在考核机制方面,改革方案降低了对高管的考核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指标权重,基金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利润率在高管考核中的权重不低于50%。在基金经理考核层面,改革方案提出三年以上业绩权重不低于80%,五年以上业绩权重不低于0%;评奖以五年以上业绩为主。此外,改革方案对于基金经理所管产品的收益率也提出一定要求:收益低于基准10%或负收益,薪酬降50%;强化延期支付和追索机制。

倘若改革方案成真,公募基金“旱涝保收”或将成为历史。一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因为只赚规模不赚利润,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等问题而备受诟病。

以曾经名噪一时的景顺长城基金为例,该基金自2021年初规模不到3800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5900亿元,规模增长了2000多亿。然而在此期间,景顺长城基金为投资赚取利润分别为1.87亿元、-425.5亿元、-130.69亿元,合计亏损550多亿元,但景顺长城在同期收取的管理费用却分别高达41.14亿元、40.52亿元、36.50亿元,合计为118.16亿元。2024年上半年,景顺长城基金亏了9亿元,但却收取管理费15.48亿元。

之所以出现基金亏损,而基金公司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的现象,与此前不太合理的考核与收费机制有关。

长期以来,国内公募基金的考核收费都以规模挂钩,所以基金业务开展规模导向的特征较为显著,部分基金重营销轻投研、造星拉规模等现象突出。

景顺长城旗下曾涌现出了刘彦春、黎海威、余广、刘苏、鲍无可等红极一时的基金经理,他们宛如明星出道,吸引巨额资金。然而,随着市场风格切换,这些基金经理最终未能延续辉煌,旗下管理许多产品表面光鲜,实则亏损严重。

刘彦春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因为重仓白酒医药股,在万千基金经理中脱颖而出。2020年,刘彦春一举夺得“三年期股票投资最佳基金经理”、“五年期股票投资最佳基金经理”2项大奖。

自此后,刘彦春几乎成了景顺长城的代名词。其管理资产规模也水涨船高,到2021年二季度,刘彦春在管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了1163亿元。然而,刘彦春业绩大反转,截至2024年末,其管理资产规模又降至427亿元。

仅看收益率,刘彦春旗下管理的产品表现尚可,但从净利润表来看,却是严重亏损。

以规模最大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A为例,自2015年4月刘彦春管理该基金以来取得了116.06%的回报率,截至2024年末的总规模为219.53亿元。但是从利润表来看,2015年至2024上半年末年这只产品的利润分别为6.35亿元、-0.93亿元、5.89亿元、-7.96亿元、43.72亿元、138.01亿元、-63.94亿元、-74.83亿元、-72.35亿元、-27.62亿元,合计亏损53.66亿元,而在此期间景顺长城收取的管理费用高达26亿元之多。

显然,2020年一年的业绩表现难以衡量基金持久的收益能力。然而仅凭这一年的战绩,刘彦春便成了顶流基金经理,这只产品规模在2021年最高时一度达到了516.94亿元。

本次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强化了基金利润率业绩考核,更关注基金长期业绩表现,还提出了延期支付和追索机制。意味着,像景顺长城新兴成长A类似的产品与基金经理即使在2020年提取了巨额管理费用以及薪酬回报,但可能在随后年份需退回未达业绩考核标准部分,这将有助于强化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表现挂钩,遏制过分短期逐利现象。(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