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税优健康险拟扩容!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

周评 | 税优健康险拟扩容!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
2022年11月14日 16:09 A智慧保

健康险创新发展正在加速推进,打起了组合拳。先有寿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试点办法的征求意见,再有税优健康险种类和人群的扩容酝酿中。

近日,银保监会就《关于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使用产品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在业内征求意见,拟将产品范围扩展到健康险的主要险种,包括医疗险和长护险,被保人群可以是本人、子女、配偶或父母,同时放宽对产品设计和经营定价的控制。

业内评价,长期以来税优健康险“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有望得到板正。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好心不见得能够办成好事,市场是基于利益和人性形成的“无形之手”,而不是道德。道德感爆棚,可能意味着存在感为零。

改弦更张

税优健康险沉寂已久。

这个2016年开始试点、2017年7月在全国推广的产品,发展步伐迟缓。2021年,健康险保费超过8800亿元,而税优健康险不过区区几十亿元的规模。

为何?

因为税优健康险不像一个“市场产品”,而更像是一个“指令产品”。

此前,税优健康险对消费者过于“友好”,好到允许带病投保和保证续保都不算什么,好到零免赔额和零等待期也just so so,真正吊打全行业的是医疗保险责任的近乎全覆盖,从慢性病到重疾,从住院到特需,无所不包,无所不保。

这样一边倒的产品设计,不用多想,基本上就是赔本赚吆喝。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险企很少推介税优健康险,消费者不能说是投保无门,至少在购买上非常费劲。

而关键词“税优”也并不彰显。毕竟,一年2400元,一个月只有200元,吸引力着实不大。个人养老金一年12000元的税优都被认为激励不足,何况健康险这2400元。有避税需求的中高收入群体看不上,无需缴纳个税的中低收入群体则用不着。

因此,征求意见稿改弦更张,不再出台“标准化条款”,而是将产品设计交给市场主体,放松价格管制,以期调动企业的市场积极性。

强扭的瓜

市场经济,供求博弈,收益和风险要匹配,任何一头扭曲,都会反映在供求上。一边倒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在企业端则表现为供应趋向无穷小。

对险企而言,税优健康险是个烫手的山芋,最后形成的全行业“默契”就是最低水平生存,这个产品可以有,但不能形成量产,否则险企可能卖得越多赔得越多。从技术层面,则是将税优健康险的保额压低,这也是险企在产品设计上最后的“倔强”了。

几十万的保额相比几百万保额的医疗险,高下立判,虽然后者有免赔额,医疗保险责任也没有前者如此“划算”,但最终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网红爆款产品。

继百万医疗险之后崛起的网红产品当属惠民保,虽然同属低价保险,但价格更低,保障不低,性价比更高。但惠民保也一直伴随着争议,就是“划算”之下的可持续性发展,当惠民保日益成为各个城市的“民生工程”,当一款市场化产品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这其实与税优健康险越来越像。

曲高和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市场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既要也要还要,最后的结果就是顾此失彼。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市场之手

税优健康险究竟如何突围,并没有一定之规。把主动权交给市场主体,把涉及微观细节类的监管松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题中之义。

保险是最复杂的金融产品之一,而健康险又是保险中最复杂的产品之一,只有在市场上经过检验,才能在不断的试错中匹配需求。只有在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路并站稳脚跟的产品,才能够内生增长并自我生长。

当然,当前的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国家一直推动高质量保险的转型和发展,或高端,或下沉,解决不同消费层级的痛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力,是中国经济过去40多年快速增长的经验。

健康险市场广阔,大有作为。供给创造需求,不同的产品偏好和设计,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市场主体“无需扬鞭自奋蹄”。监管廓清边界,指明方向,鼓励什么,审慎什么,一目了然,剩下的事就交给企业去做、去闯、去试错。

让医保的归医保,让商保的归商保,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