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加速度”!三支柱优化空间有多大?大咖齐聚头脑风暴!

个人养老金“加速度”!三支柱优化空间有多大?大咖齐聚头脑风暴!
2022年12月23日 22:25 A智慧保

一个月前,备受瞩目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率先启动试点,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步伐正在加快,至此,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搭建起来。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严峻挑战,充足的养老金储备既是国之所需,亦关乎老百姓未来的养老保障水平。那么,就当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现状如何?保险业在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长期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12月23日,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社保实验室)与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香山财富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2》发布式暨“账户养老金与财富积累”研讨会上,国内政、产、学、研等各界人士围绕中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展开了热烈探讨,下面就不妨跟我们一起,在这场大咖云集的会议上寻找答案。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扩张,我国养老金缺口也逐渐加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账户养老金要达到2035年的既定目标,就需要加大力度改革,特别是涉及到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改革。

在郑秉文看来,推动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可以选择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取消单位缴费的归属期、放开个人选择权、引入生命周期基金,以及打通二三支柱、扩大投资范围等。总体而言,唯有改革,打破传统的思维才能够实现账户养老金2035年的既定目标。

央行前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前理事长戴相龙也指出,当前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中的投保企业数量和职工数量,占全国企业单位和职工总数比例过低。主要原因是企业年金制度由企业和个人自愿建立,因此发展较慢。可研究把企业年金制度从自愿改为按规定比例和自愿缴费同时执行。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人社部基金监督局原局长唐霁松也表示,截至2022年9月,企业年金的覆盖人员实际上仅相当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7%,企业年金政策调整有进一步发力的空间,通过政策撬动单位缴费是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比较现实的一个途径。

因此,唐霁松建议从两个方面推动政策发展:一是建立简易年金计划,从业务实操层面出发,简化企业年金方案报备、基金管理合同报备等审批流程;二是完善加入机制,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实行强制性,给企业年金带来了不平衡,要探索企业年金从自愿到半强制的实施路径,有条件的应该实现自动加入机制,逐步实现企业年金普惠性。

此外,针对第三支柱中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唐霁松也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即:要讲好贴近百姓的家常话;要加强监管,提高安全性;要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政策突破点,实现第二、第三支柱联动、互为助力等。

众所周知,想要稳步扩大我国养老金的整体规模,除了需在筹资端入手,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外,提升养老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戴相龙就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6.4万亿元,其中,只有1.5万亿元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另有近5万亿元由省政府够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年收益率不足3%。对比来看,到2021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管理的1.5万亿元各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年年均收益率达6.49%。因此,建议各省可在进行精细测算,保证日常支付前提下,尽量扩大委托投资的比例,提高个人账户的收益率。

此外,针对城乡居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顾虑,戴相龙也建议,可参照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托投资管理省级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时,对委托投资收益率进行保底的方式,即保证达到5年期国债收益率。

如下一次个人养老金制度增加政策扶持力度时,可研究由个人养老金的受托投资管理机构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保底,按完成一个合同执行期计算,投资收益率不足5年期国债收益率时,由投资管理人补足,以此消除参加人的潜在顾虑。

2022年可谓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建设的一年,除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外,日前,银保监会还发布通知,从2023年1月1日起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众来说,当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对应的金融产品与业务多属新生事物,无论是制度政策还是业务实操层面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就在演讲环节中指出,私人养老金就是私人财富,它不是public,这一点认知很重要,因此希望行业少一些审批,多一些服务,需要在思路上进行转变。此外,参与第三支柱建设的不同金融市场主体应从竞争关系逐渐走向合作关系,合作应该是大于竞争的,因为各方终归是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未来是强强联合,而不是竞争。

针对如何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将其从少数人的制度变成多数人的制度,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制度优化:

拓宽参加范围。当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才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但第三支柱其实是去中心化的、是独立性的,它应该可以覆盖所有人群,所以有必要降低制度门槛,让更多人来参与。

财税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如对投资收益部分明确免税,现在个人养老金制度3%的实际税率,其实是包含投资收益的,削弱了税惠的力度;其次,需进一步提高税惠额度。目前的税收优惠额度是每年12000元,难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希望未来有一个动态调整的机制,来提高税收抵扣的额度;再有就是可以拓展税收优惠模式,以此更好地提升制度的覆盖面及公平性。

建立二、三支柱对接机制。这背后有两重意义,第一个意义是因为第二支柱有些人会离职,离职转移到第三支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保护雇员的利益;第二个意义是税优政策的对接,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目前覆盖的人群只有2800多万,绝大部分人没有,如果把二、三支柱打通,特别是税优政策打通的话,很多没有建立年金计划的可以把税优额度用在第三支柱,可以追加个人养老金。

伴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开闸,以及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即将启动,相关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也将迎来大发展,银、证、保将分食这一蓝海市场。可以预见,为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关金融机构势必会在产品创新层面下功夫,那么从市场和监管角度看,商业养老金融的创新方向应该有哪些呢?

对此,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王宏鹤在会上表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创新需注重以下三方面:

增强普惠性。养老金积累具有长期性、流动性的特点,商业养老金融产品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积累需求,商业价值潜力很大,社会意义更大。比如2021年6月,我们启动的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指导试点机构重点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推广。目前,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件数约5万件,这种普惠性较强的产品随着时间的积累,业务规模会持续增长,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提供适当流动性。养老金融产品往往在期限、领取等方面设置一些要求,这样可以保障资金真正用于养老,体现养老属性。但老百姓在投入资金时可能会犹豫,担心如果中间用钱怎么办,这种对流动性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金融机构反映5年期以上的金融产品销售难度比较大,客户接受度有限,因此我们明年1月即将启动的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中,除了突出生命周期特点,也会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客户的流动性要求,适当增强养老金融业务的灵活性,引导客户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加大养老储蓄投入。

坚持长期性。养老金管理比的是长跑,培育长期投资理念,不仅需要面向个人开展投资者教育,也要面向机构建设健康的金融市场文化,发达金融市场中养老金管理在资产管理中占比较高,表现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有成功的长期管理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建立长期考核机制。

此外,养老金管理还要注重风险防范。养老金管理要高度重视并做好风险管控,否则问题的负面影响就可能超出金融范畴。金融机构能不能未雨绸缪,对养老金投资风险管理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这点非常重要。

如前所述,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即将满月,商业养老金业务也将开闸,在此过程中,身处业务一线的金融机构对于养老金融市场的感触无疑是最深刻的。那么,从金融机构,特别是险企实践角度看,养老金融市场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他们又将如何应对?

对此,国民养老险公司总经理黄涛指出,作为一家养老险公司要落实好个人养老金账户服务,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账户体系,从一个产品的制造商、产品的提供商变成一个账户管理的综合服务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全景式服务,这应该是每一个个人养老金客户所需求的,也是商业养老金政策里所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基于账户管理,需要养老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整体养老规划方面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账户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去了解客户,帮助客户来配置多元化的养老产品,降低养老风险。

“实际上国民养老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这背后取决于很多数据的积累,我们希望能够给客户提供的不是某一个产品,而是提供一个账户,在这个账户下帮助客户测算自己未来60岁以后的养老金缺口,进行养老需求的个性化定制。”黄涛进一步透露。

对于保险业深耕养老金融领域的差异化优势,长江养老险公司总经理王海峰指出,第一是发挥三支柱养老金管理的经验优势,扮演账户养老金的统筹规划者和综合服务商的角色;第二是发挥长寿风险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优势,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资产配置方案;第三是发挥“保险+健康+养老”生态圈的布局优势,提供全方位、全场景、全覆盖的养老金融服务。

此外,新华养老险公司党委委员、总裁助理姜京也针对第三支柱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应发挥养老金汇总池的作用;二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应实现多个子账户管理功能;三是个人账户的默认开通制,即企业和个人可以自动加入国家建立的标准化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四是增设养老金个税起征点,向低收入群体扩面。

对于保险业如何参与账户制养老金制度建设,太平养老险公司战略企业部总经理宋湘茵认为,一是要做制度建设的有力促进者;二是做资金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三是做综合保障的主要承担者;四是做服务配套的创新供给者。

泰康养老险公司战略企划部副总经理刘方涛则客观地指出,整个养老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光靠某一款产品、某一个政策就能一下子把整个养老金市场推起来,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时间的积累。

结 语

通过会议中各位行业大咖的分享发言不难看出,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启航,但面对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大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我国建设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仍是任重道远,但好在我国已做出积极应对,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框架搭建起来,相信结合探索路上各方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