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普惠保险:做好金融人民性、盈利性的时代答卷

周评 | 普惠保险:做好金融人民性、盈利性的时代答卷
2024年06月10日 16:02 A智慧保

本周,普惠保险的顶层设计落地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于6月6日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普惠性的保险需求,确保人民群众“买得到”和“买得起”。

普惠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必然也承担着如何破题的职责和使命。普惠的潜台词就是此前不够普惠,大量下沉人群并没有被覆盖到,包括农民、老人、中低收入群体、新型群体等,以及在市场经营层面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普惠保险是政治正确无疑,但它同时也是市场正确。在低垂的果实早已采摘完毕,个险疲软,银保增收不增利,使得保险公司需要开辟新的赛道,而普惠保险的广阔性和长尾性,早就让陷入增长烦恼的保险公司开始琢磨尽力寻找市场的“爆点”。

必须发展普惠保险

过去两年,金融的战略方向在发生变化,势大力沉,如果中观和微观不能与之同频共振,别说发展,就连生存恐怕都成了问题。

这个变化,可以表述为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

因此,金融高质量发展,如果只是理解为机构数量和市场规模等,就显得片面,唯有以政治性和人民性为根本指引,包括普惠保险在内的普惠金融,恰是人民性的最重要内容。

保险公司要不断下沉,区域下沉,客户下沉,产品下沉,服务下沉,走到“五环外”,覆盖更广大的人群,在广覆盖和差异化中建立起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意见》也从不同维度定义和定调普惠保险,包括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包括考核和问责,包括投教和宣传,不一而论。简言之,就是什么是普惠保险和怎样发展普惠保险,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针对不同的群体和行业,《意见》列出了各种鼓励的产品方向,可见《意见》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经过认真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如果我们将之归纳起来,可以注意到有这么两点,一是产品对应着国家战略方向,从应对老龄化到乡村振兴,从新市民到灵活就业,以及各种风险减量工作,都不是“茶杯里的风暴”;二是让利于民,这是这些年金融机构普遍在做的事情,处于强势地位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降息,还是降费,正是人民性的一种体现。

如何发展普惠保险

普惠保险在战略上没有问题,但在战术上,面临着细化和细分的执行问题。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从战略到战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体的主动性集合,既包括创新,也包括试错。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普惠保险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既要还要的必答题。一方面,自去年以来保险公司在负债端和投资端双双承压,保持增长和盈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另一方面,普惠保险要变成市场内生增长,而不是行政压力下的不计成本的“交差”。

从硬性指标来说,《意见》要求险企建立领导体制,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再则,险企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大型公司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

保险作为最复杂的金融产品,有其自身规律,是数据密集型的行业,通过风险精算而确定价格,通过大数法则和射幸原理来确定盈利。普惠的难点就在于数据不掌握,风险定价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普惠保险,跟新质生产力一样,既要大力发展,也要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不要一窝蜂创造条件上。《意见》要求国有保险公司首先担起责任,发挥主力军作用,就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

近五年,惠民保席卷全国,出圈破壁,是网红保险产品,也是普惠保险的代表产品。从惠民保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普惠保险的巨大市场机会,也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惠民保因为地方政府的加持而做到了“普”和“惠”,但也同时面临着避免医保化的难题。

一叶知秋,一管窥豹。普惠保险有时代红利和政策红利,肯定会比以往有更大的跃升。越是这样,基层的工作越是要细致,才能衔接起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非一拥而上,一卷到底。

现在,目标既定,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保险发展体系!下一步,干就完了。

我们说做好普惠并不是容易的事,但迎难而上,是时代给中国保险业出的答卷,市场和人民,是最终的阅卷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