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惠民保“关闭”倒计时:参保率提升承压,如何查漏补缺?

沪深惠民保“关闭”倒计时:参保率提升承压,如何查漏补缺?
2024年06月26日 10:40 A智慧保

在目前的保险行业,最能直观体现普惠金融的保险产品,大概莫过于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年复一年,每到一个时间节点,惠民保都会引发热议。

最新统计,多地惠民保“关门日”在即。例如,上海的沪惠保、深圳的深圳惠民保、成都的惠蓉保、厦门的惠厦保等都将于6月30日停止投保,而武汉的福汉康则将于7月31日停止投保。

可喜的是,截至6月17日,2024年度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突破500万人,截至6月18日,2024年度“沪惠保”参保人数超过450万人。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实践,惠民保关乎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其走势会是怎样的呢?

增加参保人直面考验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惠民保险业务平均参保率为18%,显著高于2021年的13%,但对部分产品来说,存在参保人数下降、投保积极性后劲不足的困扰。

就拿“沪惠保”来说,正可谓出道即巅峰。

2021年版“沪惠保”投保人数为739万人,参保率为38%;2022年版累计投保人数653万人,参保率为33%;2023年版投保人数超600万人,但参保率已不足30%。

2024年版“沪惠保”在今年开启参保后,有业内人士根据当时的参保情况预测今年的参保人数会出现反弹,但从最新的数据看,能否在最后“冲关”时段实现超越,尚存悬念。

2023年版“沪惠保”的参保人数,在2023年6月19日突破了450万人,2024年版“沪惠保”在2024年6月18日突破了这个人数,虽然比2023年早了一天,但2024年版的投保日期比去年提前了半个月,然而“关门”日却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

根据惯例,惠民保在“关门”前这个阶段,投保人数会出现一波较大增长,但想达到甚至超越上年的水平,还需努力。

作为惠民保的发源地,深圳的惠民保近年的发展可谓热火朝天。

初代产品“深圳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因其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的产品设计,加之“个人账户划扣+企业团体投保+个人自愿缴费”的模式,获得巨大的成功,参保人数节节攀升——486万人、504万人、625万人、705万人、750万人、780万人、796万人,到2022年,更是达到832万人的高位。

2023年,在平稳运行八年后,“深圳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全面升级为“深圳惠民保”。

在参保不限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普惠特性基础上,“深圳惠民保”为深圳参保人提供更大范围的补充医疗保障,提升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但从39元/人到88元/人的价格上调,让接棒者“深圳惠民保”未能超越“前辈”。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中参保期结束,2023年版“深圳惠民保”总参保人数603万人(个人463万,团体140万),较2022年下跌27.5%。

从今年的投保情况看,2024年版“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在6月17日突破500万人,比去年的数据提前了9天,情况更为乐观。距离6月30日的参保截止日还有数日,因此,2024年版“深圳惠民保”的“回暖”值得期待,但重回巅峰状态仍有很大的难度。

查漏补缺提升价值

惠民保刚上线时,民众的新鲜感较高,愿意尝试购买,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后,获得感方面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达不到预期,就容易出现续保意愿降低、新参保人数减少等问题。

而惠民保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参保人数足够多、资金池规模足够大,才能形成风险分散机制。因此,保持足够的参保率、续保率,尽可能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成为摆在各地惠民保险面前的问题。

一方面,酒香也怕巷子深,惠民保险的优点再多,也要宣传推广才能让更多人了解。

以北京为例,在保障已经于2024年1月1日生效后,2024年版“北京普惠健康保”延长了一个月的参保时间,同时加大了宣传推广力度,代理人朋友圈、点对点推介,电梯楼宇广告,投保平台短信推介等多管齐下,同时加大企业用户团体投保推广力度,最终相比2023年版“北京普惠健康保”,2024年版参保人数增加113万人,录得423万人,参保人数创出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修炼内功必不可少,在产品上也要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来提升价值,才能吸引参保人、留住参保人。

每年的惠民保参保季,也是产品升级季。

理赔门槛高,降低了惠民保的赔付率,但也容易让参保人达不到预期,打消参保积极性。因此,适度降低基础起付线,成为近年惠民保升级的一大方向。

“沪惠保”基础起付线已经由首年的2万元逐步下调到2024年版的1.2万元,对参保人来说,理赔门槛降低,更容易获得理赔。与此同时,2024年版“沪惠保”对老客户给予额外优待,连续三年投保且无理赔的参保人,免赔额最低降至1万元。

2024年度的“深圳惠民保”各项待遇的免赔额也出现全面下调:医保目录内费用、住院自费合规药品和检验检查费用、罕见病自费药品费用这三项待遇,免赔额从原来的1.6万元降至1.5万元;门诊自费合规药品和“港澳药械通”费用保障这两项待遇,免赔额从原来的4万元降至3.5万元。除此之外,针对连续参加“深圳惠民保”的参保人,上述各项待遇的免赔额再下降1000元,有助于提升参保人连续投保的积极性。

在降门槛的同时,惠民保的保障功能也在提升。

在保障自费药品、耗材、检查检验基础上,2024年版“沪惠保”将治疗费纳入保障范围,进一步降低自费医疗费用负担;国内特定高额药品从去年36种扩增至41种,海外特药从去年15种扩增至28种,CAR-T治疗药品从去年2种增至3种,覆盖上海市民高发病种,扩大受益人群;除此之外,还新增了9折购药权益、三甲专科医生图文问诊服务。

2024年版“深圳惠民保”也新增了住院自费合规耗材费用保障、救护车费用保障,并拓宽了RH阴性生育专项、罕见病高价自费药品保障范围,除此之外,还新增免费洁牙、孤独症辅导课程、青少年健康直播、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和用药直播五项健康管理服务。

在理赔方面,惠民保险也在改变观念,从等客户来理赔,变成主动出击。

像“沪惠保”,在上海大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对符合“住院自费医疗费用”理赔条件的投保人,主动提示可理赔,还开通了质子重离子医院直赔服务。除此之外,如果参保人授权开通服务后可“免申即享”,出院后符合“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理赔条件的无需申请可自动获赔。

深圳则更领先一步,参保人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刷深圳医保卡就可以直接结算,享受基本医保和“深圳惠民保”待遇。

结 语

6月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普惠保险。在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晰的前提下,如何破解惠民保险产品定位及同质化、参保和赔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真正体现“普惠”特性,成为越发迫切的问题,也更加考验险企的智慧,只有在投保要求、产品设计、理赔获得感、服务水平等多个维度做好平衡、做出特色,才能留住参保人,并吸引更多参保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