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亓周评 | 从“3·15”到年报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玖亓周评 | 从“3·15”到年报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5年03月24日 12:08 中保新知

才过“3·15”,又到年报周。

不旋踵,保险业就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肾上腺素飙升,一种是压力测试,一种是成绩交卷。

对于保险业而言,结果还算不错。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金融新型消费的乱象,但聚焦的是网贷这种非持牌机构,正规的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等,没有陷入声誉风险的旋涡之中。至于年报,市场普遍乐观,至少对头部险企而言,2024年是收获的一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15”安然度过,但是诸多痼疾和新症,仍需整个行业持续纠偏,日拱一卒,久久为功。年报“大捷”,已是过去时。主打分红险的“开门红”并未到来,险企在2025年,仍要在监管边界和市场空间里寻找新增长点。

从“3·15”到银保重塑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力度和对行业的震动较往年陡然上升,但金融领域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借贷宝这种所谓的平台,本就游走在金融消费的外围,其从P2P时代走来早已式微,处于“黑灰产”的边缘,越早发现越早打击。

事实上,就在“3·15”的前夜,公安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召开会议,联合部署开展为期6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最大限度消除金融领域“黑灰产”滋生土壤。

保险业苦黑灰产久矣,非法代理退保理赔一直就是典型的黑灰产,对手方日益中介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给保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诸多不确定性。

荡涤浊泥污水的同时,保险业也要不断反求诸己,以“3·15”为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3·15”前后,也有媒体报道,银行代销保险的种种乱象,比如隐瞒自己的保险身份、夸大保险收益、隐瞒保险风险,为日后的纠纷埋下引线。

此前,保险业野蛮增长时期,重营销、轻服务的整个基调,使得保险理赔纠纷频仍,哪怕是在行业高赔付率之下,群众观感依然较差,反噬着保险业的行业声誉。这些年,在“保险姓保”的监管基调下,销售误导已经大大降低,但时不时还见诸媒体,可见声誉风险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比较多的一种乱象,是在银保销售的渠道,将保险产品当理财产品销售给用户,强调收益和确利的一面,却模糊了封闭期的另一面。

因此,银保渠道需要置于更完善的监管之下。“3·15”后,金融监管总局随即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银行代销保险产品的监管规定,倒逼银行对保险产品进行“背调”,银保关系面临着新一轮的重塑。如此,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保险产品的销售,加了一道“保险”。

从“年报”到“开门”难红

3月末旬,往往是A股上市五大险企的年报披露期,中国平安又是今年最先披露,并且上千亿的净利润,确认了大家早已形成的预期。

这显然是全行业的“先行信号”。相信接下来的一周,各大险企将纷纷公布“喜报”,这在过去三四年,可谓难得一见。如果对比身处银行业的平安银行那份需要费劲解释的年报,就可知道险企的“逆袭”多么不易。

2024年头部险企在负债端和投资端实现了双赢。伴随着监管部门力推的“降息”“降费”和“报行合一”,负债端既降低了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又在此过程中提前收割了一波流量。投资端更是果断抓住了股市调整的机遇,随着9月份A股进入“小牛”行情,险企大幅改善了投资收益,奠定了全年投资端的基本面。

这也就解释了在整个金融消费下行的环境里,头部险企为何如此耀眼的原因。

不过,市场时刻处于变化之中,2024年的喜悦已经被2025年没有打开的“开门红”焦虑所代替。截至目前,几家头部险企不再公布1—2的月保费收入,市场至此窥见些许端倪。

此前,大家都知道,2025年开门红主打的是分红险,这与往年有所不同。分红险的一大变化在于,收益是浮动的,这与此前理财型保险产品较高确利的情况形成反差,让消费者接受并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能实现的。保险产品的收益如果是浮动的,那其与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哪,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就会在市场上看到“结果”。

这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市场会给出出人意料的答案,但需要市场主体在试错、创新和竞争中,孕育出新的变量和可能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或许就是保险业的当下特征,没有一劳永逸,只有不断进化。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