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天,全球市场在关税风暴中风雨飘摇。特朗普图穷匕见,朝令夕改,美国信誉扫地,全球资本市场巨震,世界贸易体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中国处于整个关税风暴的前沿,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已提升至145%的水平,中国奉陪到底,“对等”还以颜色。
越来越多的观点指向,关税战背后是金融战,数十年来的市场秩序和贸易惯例正在崩塌。中国金融市场坚决维稳,扭转股市恐慌,稳定汇率市场,扛住了第一波压力。
越是激烈对抗,越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2018年以来,以强监管为特征的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出清风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从“保险姓保”到“报行合一”,保险业在不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一个更加规范和更有活力的保险市场,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做好自己的事”的题中之义。
三个文件
近期,跟保险相关的三个监管文件,各有侧重,却又彼此联系,构成我们管窥保险市场风险管理的三个窗口。
最近的是,金融监管总局下发2025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一共列出了103项违规行为,相较2024年版新增9项,其中5项与“报行合一”相关。
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已历时九年,成为监管抓手和市场指南。“负面清单”反映了保险行业的痼疾,以及不断衍生的新问题。显然“报行合一”是当下被监管紧盯的行为。
稍早前,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保险集团并表监督管理办法》,目的在于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有13家保险集团公司,占据了保险行业的绝对主导地位。保险集团公司都是“庞然大物”,并且多是全牌照,利益输送和监管套利的风险是显性的。并表监管的实质是对集团内各成员的合并监管,防止内部交易和风险关联的溢出效应。
在更早前的3月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口前移。
适当性是个老问题。一些金融机构为追求业绩,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客户兜售高风险产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增加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对销售保险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对投保人的财务支付水平予以评估。
以上三个文件,如果合并同类项,都能落在防范风险这一点上。无论是违反“报行合一”的产品风险,还是保险集团公司的套利风险,抑或是适当性失当的市场风险,都有可能是系统性风险的诱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防患于未然,前瞻性监管,是社会共识。
不立危墙
当下,受关税风暴影响,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两个“战场”是股市和汇市。但金融市场牵一发动全身,保险市场亦深嵌其中,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因此,保险业做好自己的事,转型高质量发展,前提条件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这些年,经过持续的监管和治理,保险行业的风险或者出清,或者可控,已经将此前野蛮生长阶段所形成的显性和隐性风险大幅压降,但伴随着新的发展,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和风险,这就对前瞻监管和事前监管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报行合一”就是典型例子。在此之前,人身险产品的竞争内卷化和同质化,费率高企,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迅速累积,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基于此,监管部门果断出手,提前预判风险,引导保险公司将利率和费率降下来。“报行合一”的初衷,就是推动保险公司从低水平价格战转向专业和服务,以差异化竞争构建护城河。
并表监管和适当性管理,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扎紧篱笆,并且再度强调了监管态度。并表监管是大势所趋,拥有强大资源调动能力的大型金融集团公司,监管难度很大,而且往往是“创新”在前,监管在后,如果没有“红绿灯”,监管就容易疲于奔命。而适当性管理的全覆盖,也是与时俱进,在低利率时代消费者对于高收益的追求,容易在销售误导中积累矛盾和风险。
面对外部世界的极大不确定性,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机构,要释放出最大的确定性,来稳住市场和公众的预期。那就是,无论是贸易战还是金融战,中国金融业都管得住风险。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