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唐朝和明朝都欢迎,清朝却拒之门外

古代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唐朝和明朝都欢迎,清朝却拒之门外
2021年01月13日 12:47 小小亮漫画

隋朝时,炀帝杨广首开科举选士制度,这之后的一千多年,一直到1905年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之前,科举制度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相比较汉魏时代的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科举考试是较为公平的制度,因为门槛很低,让广大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也能步入官场,参与治理国家,拓宽了国家选拔人才的社会层面。

古代很多时候不但对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出身没有要求,而且还允许和鼓励外国人参与,对于获得功名者,一视同仁,授予官职,这吸引了很多周边国家的读书人前来,古代中国一直是外国人留学的首选。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各国派来的使者当中,就有不少是来求学的士子,尤其以日本居多,这些留学生有些学成归国,把中华文明传播四方,也有些终生留在中国。为展现盛唐的胸襟气度,唐朝政府不但安排留学生进入最高学府——长安国子监学习,而且还在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了一门“宾贡科”,宾贡及第者,称为“宾贡进士”,依例授予官职,因为录取率较低,被各国留学生称为“登仙籍”。

这些宾贡进士中,有的来自新罗和日本,也有的来自吐蕃、渤海、高昌等附属国,甚至还有的来自遥远的大食和波斯。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好友,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19岁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后来考中宾贡进士,唐玄宗赐汉名晁衡,历任讽谏、扈从、乘舆等官职,与长安的才子王维、李白等人结为好友,天宝十一年(752年),阿倍仲麻吕接到父母病重的消息,乘坐遣唐使团的船只回国,不料在途中遭遇风暴,未能归国,消息传到长安,大家以为阿倍仲麻吕遇难,李白十分悲痛,挥泪写下著名的悼念诗《哭晁卿衡》: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阿倍仲麻吕历经艰辛,辗转回到长安,又得到朝廷重用,历经玄宗、代宗、肃宗三朝,封为公爵,七十三岁时病逝,朝廷追赠为从二品潞州大都督。除了晁衡之外,

还有新罗人崔致远、金云卿,渤海国高元固,大食人李彦升等比较知名的宾贡进士。

明朝在洪武三年(1370年)首次开科取士,特诏高丽国儒生可以参加科举,高丽派来了三位学生参加了这次考试,结果只有金涛一人考中进士,位列第三榜第五名,也就相当于全榜第二十五名,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成绩,朱元璋也一视同仁,授予他东昌府安丘县丞的职位。但金涛以语言不通为由,辞官回国,朱元璋给三位留学生送上丰厚的路费,礼送他们回国。回国之后的金涛凭借大明进士这个金字招牌,官运亨通,后来坐到了高丽宰相的职位。景泰五年(1454年),越南人阮勤中考取进士,留京任职,后来提升为工部侍郎。

清朝统治者被高丽和日本视为“胡虏”,很少再派来留学生,直到鸦片战争,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之后,有大批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有不少人仰慕中国文化,进入外语学校“同文馆”内学习。清朝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长期留在中国,他的两个儿子羡慕中国的科举制度,他们拜师学习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八股文,以顺天府士子的身份报名参加科举考试时,但在考试当天,守门人见到两位外国人,认为他们别有用心,不允许他们进入考场,两人只得放弃。李鸿章得知此事后,连连叹息,感叹“朝中无人”,不能不说是清朝科举史上的一件憾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