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岁,不配有隐私”: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孩子的灾难

我,14岁,不配有隐私”: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孩子的灾难
2020年10月10日 12:41 教育泪沟

文:七夜

近日,警方接到一件特别的案件。

一位14岁的初中生报警称父亲在他的房间装监控,想控制他。

面对儿子的说辞,父亲怒斥道:“我监控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吗?”

随后面对民警更是无奈的表示:

因为自己都不在家,我们俩都在外做生意,而孩子沉迷游戏,成绩下滑,自己在家装监控只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孩子学习。

乍一听好像做父亲的苦心一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

可试想一下,自己每天吃饭,睡觉,上厕所等一系列行为背后,都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毫无隐私可言,就像蹲监狱一样,简直毛骨悚然。

大人都会觉得不舒服,难道就因为对方是孩子就对这些没有感觉吗?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隐私和人权,应该得到尊重。

可很多父母,表面上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却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像自己的私有物一样,所以自己有权利决定孩子的一切。

然后,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这样的爱是病态的,只会让孩子感到窒息,最终,你付出越多,孩子越恨你。

综艺节目《奇葩说》中有一期有这样一个辩题:

如果可以给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的人生,你会选择按下那个键吗?

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按。

可是后来细想一下后发现,完美从来就没有具体的定义呀!你认为的完美,孩子却不一定认为这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如果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去规划孩子的人生,而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向电台求助:“我家孩子特别叛逆,总喜欢打架斗殴,该怎么办呀!”

后来经过交流得知,为了能够让孩子好好学习,他对孩子一直特别严格:

他扔掉了所有孩子喜欢但却与学习无关的东西;

每天晚上守着孩子做作业,周末就送孩子去补习班;

平时也不允许他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

可在这样的严格管教下,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他理想的样子,反而还出现很多问题。

而他之所以这样教育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早早辍学出去打工,他吃过很多苦,走过很多弯路,但好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也算事业有成。

于是,生活条件好了后,他就把自己从小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地位的人。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而背负着父亲理想的孩子只觉得沉重和压抑,所以,当压力大到自身无法承受之时,他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做出出格的事情。

最终,这种自以为是的付出就成了孩子身上的枷锁,拖累孩子一生,也成为了孩子一生悲剧的罪魁祸首。

电视剧《暗黑者》中吴洋的母亲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习生活,她都要求吴洋必须按照她说的做。

而且常常监视吴洋,即使吴洋已经成年,她也依旧如此。

如果吴洋反抗,她就会道德绑架:

“连你都是我生的,养的。”

“你什么隐私,什么秘密,你还冲我保密。”

“我把你养大,你翅膀硬了?”

吴洋体谅母亲培养自己不容易,所以一直忍受着母亲的控制,但吴洋的内心一直特别压抑和痛苦,对母亲的不满也与日俱增。

后来,母亲无意中伤害吴洋的初恋千羽,冲破了吴洋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那一刻,所有的压抑顷刻爆发,吴洋痛下狠手,杀了自己的母亲后也选择了跳楼自杀。

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毁了。

或许,做父母的本意是想为孩子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可这样的爱,也让孩子最终失去了自我。

记得之前听一位朋友分享过她的经历。

她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可是她妈妈觉得这会耽误学习,就当着她的面把画纸给撕了。

她的妈妈还在家里安监视器监控她的行为;

在学校也不允许她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

放假也不允许她出去;

如果她反抗她妈妈就会打击羞辱她。

这些导致她很长一段时间除了读书,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什么。感觉人生充满了空虚和无奈。

长时间像傀儡一样活着,她慢慢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性格懦弱,总是敏感又自卑。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一个人从小就被父母控制着,按照父母的意志去生活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最后就会失去他的生命和灵性,成为一个行尸走肉之人。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经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历。

她曾经也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到自己的孩子。

所以在儿子五岁的时候,就给儿子请了钢琴老师专门教儿子弹琴。

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

弹琴对于儿子来说非常痛苦,因为学琴,儿子不止一次地发过脾气,母子俩争吵过无数次。

直到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她说,我想把钢琴砸掉,这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静下心来和儿子进行了沟通,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后,杨澜选择了尊重。

两人也达成协议,只要儿子通过钢琴4级就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继续学琴,母子俩关系缓和了很多。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强迫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就像纪伯伦的诗中写的那样,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你的私有物,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

没有人可以任意操控他人的人生。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她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放下自己的执念,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