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版《花木兰》,翻车组合放一起,这也能完爆全场?

大鹏版《花木兰》,翻车组合放一起,这也能完爆全场?
2020年11月24日 21:25 皇妃还是王妃

真香来得如此之快。

两个不久前快被骂糊的词——“花木兰”、“大鹏”。

如今放一起,竟然成了大热节目的C位。

Sir月初专门写过大鹏,论他的“讨厌”(《工作配合、上进努力,著名主持人到底为啥总招人讨厌?》)。

如今,他用Sir最希望看到的方式反击。

作品。

当期《演员请就位》播完后,全网几乎就两种声音:

大鹏版《花木兰》,牛叉。

大鹏能拍出这样的花木兰?想不到。

Sir今天就回答这两个问题:

它到底“牛”在哪?

以及,大鹏真的是“超常发挥吗”?

大鹏版《花木兰》更像是节目的“赠品”。

大家都不看好。

演员,前几期被淘汰的。

导演,资历最浅的“主持人”大鹏。

要说唯一对其拥有野心的,只有大鹏一人。

他坦诚:

这个机会,就是来这节目的目的。

不是说说而已。

当期节目,只有两个剧目是原创剧本。

一是陈凯歌,二是大鹏。

前者的写本能力,编剧芦苇早就已经提醒过我们了。

大鹏呢?

他直接冲上热搜:

还让尔冬升当场激动得伸出大拇指,连说几次:真的好。

一个“赠品”,居然完爆“正规军”。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这不是一段生造的逆袭佳话。

即使仔细推敲,大鹏版《花木兰》也是节目中最精彩的剧目之一。

精彩从剧本切点就能预见了。

首先,花木兰的故事并不讨好。

台前有花木兰本兰赵薇,台后有刘亦菲版失败案例,关于这个故事,再多一点,观众就要疲乏了。

但大鹏做到了,且成功了。

为什么?

他关心的并非花木兰这个“故事”,而是花木兰这个“人”。

花木兰完整剧情: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时长所限,大鹏聪明,没有选择一锅端。

他只选一个点。

哪个点?

论猎奇,当然选女扮男装;论感人,当然选替父从军;论忠勇,当然选沙场。

大鹏通通pass,就选最后一幕——衣锦还乡。

故事从花木兰在沙场征战12年后开始。

这几乎是被所有影视作品忽略的一环。

却是最能体现花木兰这个矛盾的角色身上复杂性的一环。

如果把整个剧目比作一次战斗,大鹏首先在策略上成功了。

接下来,他为胜利出了很多“招”。

第一招,节奏。

一个作品好不好,开场极重要。

看大鹏怎么拍的:

花木兰经过多年征战,如今已为大将军,夜里独坐营帐内休息。

此时副将在帐外吆喝有急事。

她先是回绝:“明天再说吧!”对方坚持,她什么反应?

——俯下身子,深深叹了一口气。

像不像深夜被叫起来加班的我们?

花木兰的“神性”和英雄标签,没了。

取而代之,是一个疲惫、麻木,甚至有点厌战的将军。

这就是生活气,这就是人味。

但。

大鹏没有让这种消沉继续。

副将进来禀报军情,顺带抛了几个段子:

士兵抓住了偷袭粮草的柔然人,木兰问他自己人有没有伤亡,他说有,士兵太兴奋庆祝时脱臼了。

俘虏中有个妙龄美女,副将问木兰,要不要亲自“审一审,以解连日征战之乏”。

笑了?

笑就对了。

一肃一笑,一张一弛,这就是剧作的张力所在。

没完。

副将把犯人押进来,一个叫萨仁的柔然女人,自愿替父从军,为国尽忠。

第二个“花木兰”。

刚才的喜剧感,瞬间切换成两女人刀光剑影的对峙。

一段突然袭来的动作戏,马上把观众带入第一波视觉高潮。

同样节奏感强烈。

先是萨仁刺杀花木兰,短刃横切。

花木兰从闪,到抵,到反击,干净利落。

然后反客为主。

收尾转场,也是一个短刃横切,然后瞬间黑屏。

整段戏不到1分钟,没有丝毫拖沓,两人的力量悬殊也表现出来了。

还引出整段戏的最大悬念:

当花木兰看到另一个“花木兰”,会是什么样?

第二招,质感。

不是郭敬明那种PPT式质感。

大鹏亲身示范,什么叫大银幕级别的质感。

看细节。

服化道上的,花木兰独自在营内是和衣,见副官时就立刻穿上了盔甲。

严谨。

打光上的,Sir就给你分析一个镜头:

木兰被叫醒,从房间里走出“大厅”。

留意看,这一个空间里准备了多少个光源:

这种室内打光很讲技巧。

首先要自然,不然显得像棚拍,满屏廉价感(参考国内低分古装剧);

其次,明暗层次要分明,要体现人物的运动状态(这里花木兰明显是从暗走到明,也暗示她从休息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

最重要一点,它要在一个黑暗房间里打造“空间感”。

比如空间的纵深:

前、中、近景里都有相应光源,且明暗错落,尤其连花木兰背后的“房间”,都透出微弱的光照,证明她刚从里面走出来。

还有,“光”对道具、人物的表现。

看木兰坐下来后的光线分布:

桌上器物的反光,身后作战图的背景光,还有重要道具的光线,全都考虑到了。

木兰脸上,也是一明一暗,完全没有曝光过度的“变白滤镜”。

什么是质感?

这就是。

其他场景,大鹏也是按同样标准要求的:

第三招,演员。

当然,这是演员与导演的相互助力。

但你能发现,大鹏对演员的调教,既保留表演空间,又精准抓住不合理的地方。

他对三个演员的大体要求都简单:

倪虹洁,“收敛”;黄梦莹,“狼性”;张逸杰,眼神。

在细节上,比如某句台词处理,他也能通过人物或观众的角度,提出有说服力的调整。

“刚才这种演法,容易观众会发笑”

“不要担心流眼泪,流了就擦掉”

大鹏的“调教”尤其体现在倪虹洁身上。

大鹏选择倪虹洁来饰演花木兰,是因为倪虹洁被淘汰时的一个眼神。

不甘,隐忍。

在此之前,倪虹洁在节目里的演戏风格遭受质疑。

过于外放,情绪激动,不懂收。

但就这一个眼神,大鹏认定,她能演好花木兰。

因为在征战沙场十余年的一个女将军脸上,就应该是这样的眼神。

这还不够。

一个大将军的特质很容易归纳,正气凛然,正襟危坐,运筹帷幄……

不够。

大鹏加了一个字,“痞”。

难以理解?

不,合乎情理。

我们以往看到的花木兰,是从征兵开始,从小女人的特性未脱开始。

到后面,也只是看到这份特性一点点变成端着的成熟稳重。

但是后期的花木兰还有什么身份?

一个已经在兵营里和刺头兵们混了十几年的“花哥”。

男人之间的相处,不就时不时带点痞里痞气么?

这个特质被大鹏抓住了,也被倪虹洁很好地输出了。

看几处设计:

开场副官和花木兰的对话。

花木兰不耐烦,歪头,漫不经心地吃果子,偏头就把果核吐了。

粗鲁。

后来听说是个女扮男装的女人,花木兰先是愣了一下。

眼睛盯着副官,沉了一会才问。

“人在哪儿呢”

注意两个部位:眼和嘴。

眼神震惊,不可思议中带点怕,她怕见到另一个“自己”。

嘴上呢?

她依然要保持男人般的不修边幅,所以有一个大幅度的歪嘴。

此时的机位在主角正脸的斜下方。

这样拍出来是什么样的?

不正经,还有点丑。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范儿。

该痞的时候痞,该正经的时候也得正。

对敌时果决,打斗时狠厉。

了解萨仁时,眼神里带有温柔。

回忆经历时,眼里的泪将落未落,那是作为将军的花木兰隐忍的坚毅。

最后,还乡路上,马儿在花木兰脸上磨蹭,花木兰暂时的舒心一笑。

这是她整场戏中唯一的大表情。

大鹏也说,到后期,看到的不是倪虹洁了,就是花木兰。

以上,还只是作品技法上的精彩。

只有这些,足以出圈吗?

当然不。

故事的高级讲法,就是用人性,来完成故事。

所以大鹏版《花木兰》真正打动人的,是这个花木兰延伸出我们期待中,却从未在影视作品看到过的角色厚度。

一个问题,木兰是战士吗?

《木兰辞》里肯定是,霸气侧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当年Sir就想,当尚书郎,和衣锦还乡冲突吗?

短片,给了我一个答案。

关键在于,它展现出两个“木兰”。

一个在战场功成名就的将军木兰。

另一个,还很年轻,前来行刺的柔然女孩萨仁。

翻版木兰。

一样为父从军,一样有自己的挚爱,一样奔赴战场……

两个相似的人,差别在哪?

Sir看,最根本的是,有了反思。

第一次反思,在于经历。

12年征战,木兰成为将军,对战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最早为了父亲,要杀敌;到为了伙伴,要杀敌;

再来是为了苍生,要杀敌……

等等。

好像哪里不对?

担子越大,她越迷茫。

苍生是什么?对面的柔然人就不是“苍生”的一员了吗。

因为不想被杀而杀人,真的能换来太平?

她动摇了,所以才会感慨:

“十二年,从没作为真正的自己

活过一天”

此时的木兰,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战士,发挥战争机器的作用。

第二次反思,初见萨仁。

12年的战争,究竟带来什么?

另一个“我”。

原来,战争没有带来和平,只是产生一个又一个战争机器,和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我们柔然壮士多得像大漠里的沙

踩死你们,柔然女人就够了”

第三次,则是萨仁被捅死。

倒在自己最心爱的人怀里。

不因为利益,不因为爱情。

因为什么?

男孩捅死女孩前说了一句:我马上来找你。

殉情,似乎是战争年代里恋人的唯一“善终”。

这让木兰同样回想到自己逝去的心上人。

木兰不想眼前的她成为另一个“自己”。

她告诉萨仁,自己是女儿身,是在亲身讲述:

萨仁心动了,她抓着敖登,差一步就能带他离开。

令人唏嘘的是,一切都停在了那一步。

大鹏还为两个花木兰设计了影子般的两样道具。

佩剑和狼牙。

前者,是木兰荣耀的象征,也是死神的镰刀。

刀鞘上的刻痕,是一条条人命。

从五百人一刀、一千人一刀、五千人一刀……逐渐累积。

后者,是萨仁项上的狼牙。

柔然人的计数方式:杀十人,一颗狼牙。

可萨仁并不知道当中的意义。

她只当它是护身符,有震慑作用。

萨仁还稚嫩,战争却已经急于压垮她身上所有仅存的人性。

这三次反思,最终让花木兰的“衣锦还乡”显得尤其唏嘘。

坦白说,大鹏作品不是没有瑕疵。

比如萨仁和敖登的角色,为了冲突,放弃了一些人物逻辑。

萨仁反复在恐惧、决绝、狼性中犹疑,让她的性格显得模糊;敖登当场刺杀自己心上人的决定,没有必要交代,尤其当对方在卑微地乞求。

不过,瑕不掩瑜。

Sir对于这部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花木兰》,可以打出90分以上。

最重要,他打破了花木兰身上的一个“标签”。

女性。

多年以来,“花木兰”都被当做一个女性意识的旗帜。

的确。

平民出身,不靠男人,却在男人的战争里成为将军。

非常符合当下潮流。

可真正的“女性”,或者说“女性意识”是什么?

短片最后一幕,木兰脱去铠甲,牵着马走在河边。

她好像回到了故乡。

涞水的天空,升起了满月,和边关并无不同。

只是,她终于能像寻常人家一样,舒心一笑。

转念,她可能又想起来萨仁。

“萨仁”,月亮的意思。

笑后,又是一阵苦涩的叹息。

她怀念的只有萨仁吗?

《木兰辞》的童谣响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Sir的那个疑问,似乎有了解答。

木兰为何不用尚书郎?

大鹏剥夺了木兰身上的“神性”,却依然留下了一个英雄。

她心里装着的,的确是苍生。

是一个个在家里等待心上人凯旋的“萨仁”,等待儿子回家的父亲。

这一切,是她用自己所有的“失去”换来的。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贫民窟的百万雪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