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80%也别眼红手欠,分级B已不是“小甜甜”

涨80%也别眼红手欠,分级B已不是“小甜甜”
2019年02月21日 18:59 金宝街观市

醒醒,分级基金已不是“小甜甜”。管住你的手,千万别手欠,盲目买入分级B基金。

有兄弟两人,哥哥胆小谨慎,弟弟胆大激进。有一天,母上大人把兄弟俩叫到跟前,说这里有200万,你们兄弟俩每人100万,自己去过日子吧。

领完钱后,弟弟向哥哥提议:把你的100万借给我去炒股,赚了亏了都算我的,我保证你的本金安全,另外每年还给你5万利息。哥哥同意了,于是弟弟拿着200万资金去炒股,相当于用了2倍杠杆。

这个故事中,母上就是分级基金中的母基金,哥哥就是分级A类份额,弟弟就是分级B类份额。所谓的分级基金,本质就是借钱炒股。

每次行情转好的反弹利器,一是券商行业基金,另一个就是分级B基金。随着开年股市反弹,沉寂已久的分级B基金大火,再现涨停潮。

有多牛呢?今年以来,杠杆效应下,不少分级B基金获得50%以上收益,最优秀的甚至80%以上。涨幅让人眼红心急,碾压张股神炒个股瞎折腾、也跑赢李小白老实定投。

(数据来自wind,截止2月20日)

一、分级基金天使与魔鬼同身

简单来说,分级基金相当于基金B向基金A借钱炒股,并约定好支付给A一定利息。基金B借到钱取得杠杆效应。

(图片来自长江财富)

如此一来,如果碰上牛市就赚大发了,但要碰上熊市也会亏吐了,所以分级B就是杠杆基金,只适合单边上扬的市场趋势。

熊市沉寂数年,但江湖里仍有它的传说。眼下分级B基金的批量涨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4-2015年牛市的那波分级B的大行情,譬如2014年4月至10月,富国军工实现了100%以上的收益。不少人靠分级B发家。

但老金想说一句,实际上分级基金机制要比故事复杂,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千万别手欠盲目买入分级B。简单理解,分级B存在杠杆效应,天使与魔鬼同身,收益被放大的同时,风险也是放大的。

比如,万一弟弟被割韭菜,自己的100万亏光,再把哥哥的100万也亏了怎么办?于是事前,就约定了向下折算的条款机制。

如果总资金200万的帐户亏成125万,这时帐户里等于是弟弟100万+哥哥25万,哥哥为了安全起见要把属于自己的100万抽出75万,于是125万的帐户变成50万,兄弟两每人25万,弟弟就只能拿着剩下的50万去炒股。这个过程就是下折,分级B价格因而可能出现大幅调整。

(感受一下下折距离)

再比如,二级市场上还有折价溢价情况。如同市场买菜,风水轮流转,市场行情不一样,打折促销情况就不一样。折溢价率就是市价与净值差价的比率,如果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高于基金净值,比率为正,说明该基金是目前是溢价卖出的,高于其实际价值,如果为负数则说明是低于基金净值,是打折出售的。

截至2月20日,可交易的131只分级B基金中,105只存在溢价,占比超过80%。24只溢价率在10%以上,溢价最高的深成指B溢价率高达120%。你说接盘风险怕不怕?

(数据来自wind,截止2月20日)

这样的机会,依赖对市场上升趋势的绝对把握,如果站在2700点分辨不清楚后市,无异于火中取栗,宁可错过也不要乱入。没有金刚钻,勿揽瓷器活。

二、醒醒,分级基金已不是“小甜甜”

好在,目前分级B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2017年5月1日实施的新规《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要求前20个交易日均名下要有30万的证券资产,还要到营业部现场开通权限,现场书面签署一份《分级基金投资风险揭示书》。

这个监管步骤也算用心良苦,保护咱们的钱呀,当面进行风险警示,而不是随便开闸入坑。

分级B产品背后还有一个隐患就是转型清盘,它已经不是监管的“小甜甜”,变成不受待见的整顿清理对象。

继当年分级大火后的乱象,2015年下半年监管层就叫停审批分级基金。到2018年4月落地的资管新规更是明确规定: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而根据相关节奏安排,总规模在3亿份以下的分级基金需在19年6月底之前完成整改,总规模在3亿份以上的最迟2020年底之前进行清理。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相关资产管理产品。也就是说,2020年底的过渡期一到,分级基金产品将消亡。

依然有人百万资金火中取栗

经历了2018年熊市行情,多只分级基金触发下折,规模已大幅缩水。截止2月20日,规模在3亿以下的有82只,占比6成以上。

守着3亿规模的线,不少基金趁着这波反弹规模有所增加,暂时安全;也有不少1亿左右的相差甚远,离6月deadline也不远了。千万要小心远离。

就算今年以来涨幅最大的电子B,规模也不足1亿元。(但我们看到依然有数百万交易额,总有人在这之前想去赌一把…)

(金宝街观市整理,数据来自wind,截止2月20日)

其实从18年10月以来,不少分级基金都在上报转型方案。转型方向上,大部分转为跟踪的指数基金,还有一些转型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当然,这是说存量规模大的,基金公司不想规模损失还搞搞转型,如果是规模一般,何必折腾,综合成本就直接清盘了。

不是监管的“小甜甜”还去碰,更多是火中取栗、赌一把心态。但小心市场变脸、惹火烧身。老金还是那句话,这样的机会普通投资者宁可错过也不要乱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如果真觉得眼下性价比还可以,何不直接投指数基金,场内买ETF岂不更放心,规则清晰明确,也不会突然“死亡”。你说呢?

(文中故事来自知乎,作者闪电睿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