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爱恨随意。
文/
01
和父母聊天,无意间提起我和丈夫打算给女儿买房子一事时,母亲突然惊呼一句:给女孩子买什么房子?以后嫁人了房子就是别人的!你手里若是有钱了就先留着,生了儿子给他买房用。
父亲听到后不满地责怪了母亲一句,称她封建、守旧,我却在一旁笑着不说话。
暂且不说我没有再生二胎的想法,即便是以后如愿生了一个儿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也一定会给女儿买套房子,哪怕是付一套小户型的首付,也是好的;而倘若经济条件不允许,那就把钱财尽量给儿女平分,不会由于一些因素去偏袒其中一人。
在我看来,这无关男女,更不是刻意的表示自己不是重男轻女,而是为人父母尽力给子女提供的物质保障。
只是,我母亲并不认同这些观点。有轻微重男轻女思想的她,一直都认为牵涉到钱的东西,还是留给儿子,毕竟“养儿防老”,给儿子准备妥当了,她的晚年就会有一些保障。更何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给女儿准备的再多、再好,到头来也是便宜了外人。
如果是以前,听到母亲这般言论,我一定会怒气冲冲地顶撞她、说她偏心,或者是大声呵斥她思想封建、落后,不懂得与时俱进,但现在,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我反而在情绪上不会那么偏激,而是很平静地去看待她的“重男轻女”。
因为,就像母亲,她的很多思想都已经根深蒂固,无论你是排斥、厌恶她的一些想法,或者是非要强迫她顺从、接受子女的“新派作风”,不仅无用,而且大多时候都是给自己徒增烦恼罢了。
02
印象中,母亲主要在学习方面让我觉得自己和弟弟被区别对待。
从我记事起,她就喜欢唠叨一句话,女孩子不用读太多书,上完小学就算是万事大吉。
而对弟弟,她不但从未说过类似的话,反而变着法子的一直激励他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大出息,才会让整个家族增光添彩。
我上初中,包括高中、大学都是和母亲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争取而来,而弟弟,哪怕是不愿意上学、在学校是小混混,母亲依然心甘情愿的让他继续读下去。
这种状况下,我自然是心有怨言,索性书还是继续读了下去。虽然母亲总会埋怨我“一个女孩子太花钱”,但是因为有父亲的支持,整个读书期间,我倒也没有缺过生活费。
一直到现在,在母亲眼里,我如果没有读那么多年的书,她就可以省下很多钱去给弟弟买房娶媳妇,至于我,是否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又是否可以生活得幸福,她全然不在意。
后来,大学毕业在社会上闯荡,就更加觉得母亲对我有些“狠心”了。
我找不到工作、没钱生活,向她和父亲借一些钱时,她会不假思索的回复一句“没有钱,你先忍着点”,而弟弟时不时地换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母亲非但从不生气,反而还不定期的给他汇钱,甚至还总怕他吃苦受累。
以前,想到这些,我都会特别生气,被自己的母亲“特别”对待,换做是任何一个人,心里都不会好受。
年幼时我总会通过吵闹发泄自己的愤懑,成年后,我便尝试着和母亲沟通,只要我觉得她偏心的太过明显,就一定要说出自己的“不满”。
而母亲,每次虽然口口声声答应着“会注意、会改正”,但过不久就又会忘记,尤其是我结婚之后,她对我的态度更是看得见的“疏远”,总是会与我划一个界限,能不和我说的,或者是不必麻烦我的从不会主动找我,还说自己的儿子才是一家人,以后养老要靠儿子,奋斗的一切也都给儿子,而我已经成为了外人。
这种骨子里的“偏执”曾让我忍无可忍,我也曾试过很多种办法,去一点点纠正她,甚至是责怪她,但往往都无济于事。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再气愤、再怨怼,又有什么用呢?母亲的思维已经固定,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已经决定了她对新事物、新观点不会去欣然的接受、消化,她脑海中的“想法”更不会因为外界而被轻易改变。
03
母亲常说,老了老了我又去和她辩是非、论对错,自己都是这样教育大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想来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她的“重男轻女”中,埋怨她封建、落后,但换一种角度去看,她又何尝不是这种思想的受害者。
我的外婆,也是在父母“女孩子不必读太多书”的观念中长大,在全家人把重心都放在男孩子身上的环境中生活。到了母亲这一代,外婆又把所有希望和关注放在了舅舅身上,对母亲以及她其他几个姐妹灌输“男人是主要劳动力,要以男人为主”的思想,举全家之力去培养舅舅,在几代人的熏陶下,母亲的观念、想法早已经根深蒂固,不可撼动。
如果真要分出个对错、是非,那么她又该去埋怨、责备谁呢?
她虽然偏袒弟弟,但在吃穿用上还是会对我们一视同仁;
她虽然不赞同我读太多的书、说我花钱多,但还是会默许父亲准时的给我寄生活费;
她虽然总说我嫁出去是别人家的人,但还是会时不时的给我一些帮衬。
纵然她对弟弟偏心,通常也都会首先为弟弟着想、考虑,但对我也是尽力的做到了公平,即便是看在养育多年的份上,我也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和她较真儿、计较。
04
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这种现象,也有很多女孩因为在原生家庭经历太多的不公平,会对父母有一些怨言。
我老家的堂姐,因为伯母重男轻女,结婚后算是和娘家彻底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堂哥一点都不用干农活儿,她却得事事包揽;堂哥可以悠然的读书,她却只能辍学打工;甚至,她结婚时,娘家人非但分文未出,反而还把她的彩礼据为己有,就连她生孩子难产,父母都以“结了婚就是别人家的人”为由,未曾露面。
这种状态下,可想而知,她对父母的愤恨该有多深。
然而,当提起这些往事时,她不再是咬牙切齿的计较,反而看得很开,因为父母的不重视,她学会了好好的爱自己。
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与其苦大仇深的忘不了父母的“重男轻女”思想,不如坦然地面对,毕竟不管你怎么做,怎么执拗的反抗,都已经无法改变他们的观点。
有些父母虽然在思想上觉得女孩不如男孩金贵,但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能对子女一视同仁,这种情形下没必要一直念念不忘着父母的偏心,毕竟为人父母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如果他们在行动上不是太过分,或者对女儿们没有过多的压榨,不似《欢乐颂》和《都挺好》中的母亲那般过分,那么,作为子女也不用过多的计较,该赡养父母就承担起责任。
而有些父母若是在言行上都对女儿区别对待,因为重男轻女思想而把女儿当作了赚钱的“工具”,只知道一味地索取,那么,作为女儿,也要有回绝的勇气和决心。
有时候,适当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并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明智。
所以,有些人的重男轻女不必太计较,改变不了他们,我们总可以“改变”自己。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