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能够出那么三四个明君,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的,因为大多数的朝代,都只是开国皇帝不错,中间出一个有为之君,然后大多都是在守成,也就是不干什么败坏朝纲、祸害百姓的事情,但对于朝廷、天下,乃至于后宫存在的问题,也基本不会出手去解决,或者是解决不了,只能听之任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听之任之久了,即便皇帝不昏庸无道,或者有心干一番大事业,也是无可奈何了。更况且,听之任之后,出现的大多数是除了有益于天下百姓的事情外,什么都愿意干的昏君。
因为这样,西汉就得了一个称号——明君最多的朝代。
从汉高祖开始,到汉宣帝为止,除了被刺激到的汉惠帝,短命的两位汉少帝和中间那个当了27天皇帝的昌邑王之外,你会发现,10个皇帝有6个都是明君!
当然,人无完人,像汉武帝,年老昏聩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总体来说,他们都当得上“明君”的称号。
其中,有着“中兴之主”称号的汉宣帝,更是明君的典范,因为他不想汉武帝,除了在继承人这个事情上做得不够完美外,堪称有始有终。
在探讨汉宣帝为什么能够成为明君典范的时候,总会绕不开一个点——他当上皇帝前的经历。正是因为这些甚至还不如普通老百姓的经历,造就了爱惜民力、体恤民间疾苦的作风,也才造就了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的做法。
而当说到这些经历时,就一定要说到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人,刘病已就不能活下来,自然就不会有后来的汉宣帝。
这个人,就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丙吉,堪称具有君子品德的西汉名臣。
为什么说他具有君子品德?这就体现在,他两次救了汉宣帝,还帮助他登上天子之位,但从来没有将此当中谈资和升官发财的垫脚石,更从来没有跟汉宣帝提起过。
都知道“巫蛊之祸”中,贤太子刘据自杀而死,同样死于这场祸乱的,还有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非常非常多的人。
但幸运的是,刘据的孙子,也就是当时还在襁褓的刘病已活了下来,虽然是在监狱之中。
监狱是个什么地方,不想而知,身体强壮的成年人待在这种地方久了,尚且会丢掉性命,更何况一个还没断奶的小婴儿。即便不杀他,就这样将他放在监狱中,没有照顾,用不了多久也会死去的。
而事实上,也确实没有人敢管这个事,毕竟是“叛党”的后代,谁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帮他?可不知道是不是刘病已注定是要当皇帝的人,这时候很幸运的遇到了被调来负责处理巫蛊之案的丙吉,因此才得以活着走出监狱。
因为丙吉知道太子刘据是被诬陷的,这个婴儿也是无辜的,他不能让这一血脉从此断掉。于是就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重孙。
这就可以称之为第一次救了刘病已,而第二次很快也就跟着到来。
逼死了自己儿子、孙子、妻子等等人的汉武帝,有一次生病的时候听信了望气者“长安监狱有天子气”的话,决定将监狱中的人全部杀掉,自然也包括刘病已。
这时候,又是丙吉站了出来,紧闭大门阻挡了使者,这才得到了汉武帝的清醒,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
在丙吉的帮助下,刘病已才得以一路平安的成长、学习;也正是因为丙吉向霍光进言,他也才得以登上皇位。
可当上皇帝的刘病已,却并不知道这一切,直到有位宫婢上书说抚育过皇帝,说丙吉全都知情,他这才知道丙吉有旧恩却从没说出来。
感念丙吉曾经的恩德,也因为他知恩不图报的做法,汉宣帝认为他非常贤德,于是就下诏给丞相,要封侯以报答丙吉的恩德和德行。
那时丙吉正当病重,汉宣帝非常担心丙吉病了不能再起来,就想趁他还活着的时候派人加绶封地。但太子太傅夏侯胜说:“此未死也。臣闻有阴德者,必飨(享)其乐以及子孙。今吉未获报而疾甚,非其死疾也。”
果然,丙吉不久之后就痊愈了,于是上书坚决谢绝封侯,陈述不应凭空名受赏。
后来,丙吉官至相位,在处理政务时崇尚宽大,讲求礼让。掾史有罪赃,不称职,就给他长期休假,让他离职,最终没有查办他。因为他认为用三公之府查处下属官员的名声,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后人代替丙吉之职,于是以此为前例,三公之府不直接查处下属官员,并逐渐形成惯例。
纵观丙吉的一生,论才能并不差,但也不是非常出色;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他的行为完全称得上“君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