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被解聘,仅因不会交际?知情人说出内情:能力不足

张爱玲被解聘,仅因不会交际?知情人说出内情:能力不足
2021年01月08日 17:21 万强科技观

1971年6月10日,张爱玲给夏志清寄去一封信,与此前惜墨如金的众多信件相比,这封信是意外的长。而夏志清则在读完后,感到无比的心酸:

“这封长信是张爱玲两年间在加大中国研究院中心的工作报告,也可以说是她在美国奋斗了十六年,遭受了一个最大打击的报告。”

是的,张爱玲失业了,而且被解聘时,闹得人尽皆知。

在此之前,她不是没有遭受过打击的。1952年,在沉寂两年后,她不顾上海某文艺界大佬挽留,仓惶逃匿香港。

三年后她又只身赴美,纵然天地悠远,苍茫四顾而无一亲友。

存身文艺营期间,她与赖雅相遇,并火速结合,一如当初一头扎进胡某人的甜言蜜语中一般。她向来如此,爱得干脆而不计后果。

她来美国,是带有野心的,早年前她便放言,要在美国“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本想靠一只笔在美国文坛劈波斩浪的她,很快被现实的猛浪拍得晕头转向。

来美国后她陆续写出的《粉泪》和《北地胭脂》均被退稿,一向心高气傲的她舜时被羞愤、悲伤和焦虑所裹挟,整整卧床一个月才缓过来。

就算是后来,她远赴台湾香港以图《少帅》、《红楼梦》剧本之事,也屡遭打击,“少帅”原型未能接触,辛苦几个月的《红楼梦》剧本最后被弃,她为了拿到800美元的报酬只能再待几十天,写另一部剧本。在分别近半年的时间里,她与赖雅天各一方,度日如年。

可是,相对于这些打击,这一次失业更要令她崩溃,虽然说,这几年在与皇冠合作后,她的经济逐渐宽裕,这份薪水可有可无。但因为这份工作是几位好友鼎力推荐,如此收场未免难与朋友交代。

更有,这一次被解聘事件,过程不大和谐,张爱玲的才华更是受到质疑。正如夏志清所言:

“消息传遍美国,对她极为不利,好像大作家连一篇普通学术报告都不会写。”

张爱玲在加大中国研究所中心的工作,是庄信正和夏志清全力推荐的。

在她之前,坐过该岗位的人是李祁、夏志安及庄信正。李祁是专治英国文学的留学生,后任教授;庄信正则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夏志安更不必说, 早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为德才兼备的翻译家,与弟弟夏志清更是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两大巨擎;

三位前任,皆非等闲之辈。

夏志清,张爱玲再次爆红的“推手”

按当时美国学院的游戏规则, 没有文凭的张爱玲想要进入高校长期工作,是天方夜谭。

想来真是天意弄人,当年本被牛津录取的她,因战争而搁浅。转道港大后,又遭香港沦陷,学业因此作罢。待十几年后再回港大申请续读,也因为身份敏感被港大拒绝奖学金申请,被迫走上社会谋生。

她对自己的学历,多半是自卑而不甘的,也更有自知之明。

在庄信正辞职后,应陈世骧请求,为该岗位物色新的人选时,他转托夏志清,夏志清第一时间推荐了张爱玲。两人提前写信

其口气时,

张爱玲的回复是:“资格不够”。

然而两人都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的“谦辞”,一并建议陈世骧给张爱玲亲自写去了一封聘请信。

与之前在迈阿密大学、赖氏学院做客卿性质的驻站作家不同,这一次,张爱玲是真正的雇员了,她有固定的薪水,同时附加的是随时受到同事的监督。

她的职位是“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文&革”中的新词汇。

对于张爱玲,陈世骧最初是抱有很多的期许的,然而两年后,张爱玲交出的成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只有一篇短短的论文,外加两页名词。

张爱玲给出的理由是:

刚巧这两年情形特殊,真没有新名词。

最终,在陈世骧极度失望和愤怒中,张爱玲被通知解雇。当张爱玲还想再挽回时,陈世骧也却心脏病猝然离世。

离开加大后,张爱玲再未如之前不断申请各种创作营和驻留项目。她不再就业,而是进入了搬家、驱虫、看病和拆账单的循环之中。

当年以一支笔红遍上海滩的张爱玲,竟然会被单位解雇,说出去多少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张爱玲究竟为何会被解聘?

不能否认,张爱玲失业,与其不善社交有关。

张爱玲自幼腼腆,甚至说得上孤僻,这是众所周知的。在十八岁那年,让她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天才梦》中,她写道:

“我怕见客……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在上海时,她的朋友圈,来来回回只有几人,姑姑张茂渊、同学炎樱、丈夫胡某。而与自己的父母弟弟,要么疏离,要么决裂。

到美国后,她越发像蚌一样将自己紧闭起来,怕听电话,怕拆信件(因为要回信),怕和丈夫赖雅去女儿家过周末……

赖雅去世后,她离群索居,独来独往,在1984年到1988年三年半里,因为蚤患,平均每周搬家一次,随身只有几个袋子,拎上即起身。她将生活简化到极致,几乎没有社交。

不巧的是,天性淡漠的张爱玲,撞上了

驱热

喜闹的陈世骧。

据庄信正所言,陈世骧一生交游广阔,至晚年膝下无子,更怕独处。为此常在家中呼朋唤友,高谈阔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朋友的要求并不高,所以难免鱼龙混杂。

譬如在1967年——1968年,某位华人学者前往伯克莱教暑假班,很自然成为了陈世骧的座上宾。该学者学问极高,但谈吐间总或隐或显自我吹嘘,对在座之客趾高气扬,目下无人。

有一次正巧有一位功力在他之上的学者在场,对方忍无可忍多次反驳其言论,他愤怒咆哮,那学者却巍然不动,双方品格,高下立判。

然而过后,他仍旧在陈世骧家中走动。

这样的场合,显然让张爱玲避之不及。据说有一次张爱玲到陈家,客厅里坐着几个人,陈世骧称在座的各位像一个大家庭,张爱玲心中不由一颤,说到:“我最怕大家庭”。

对于张爱玲的性格,陈世骧并不熟悉,如此难免心怀不满。

更有在两年的工作里,张爱玲白天不上班,至下午黄昏到夜晚时,才挨着墙壁走进办公室,早上再离开,已经遭到不少非议。虽然时下不少她的粉丝,但仍旧有人对她异常反感,

譬如当时陈世骧的一位手下杨牧,谈到她时,会说:“那婆娘”

如此环境下,让陈世骧对张爱玲唯一能宽容的理由,便只有她的研究成果了。可谁知这成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

而在就研究论文辩论时,张爱玲蹩脚的情商彻底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她将论文通宵改写后,陈世骧仍说看不懂,她笑道:

“加上提纲,结论,一句话说八遍还不懂,我简直不能相信”

这句话在人听来多少带有蔑视的意思,陈世骧生气了:

“那是说我不懂了?”

“我是说不能想象您不懂。”

而后张爱玲又建议,还是找个专家来看。在一般人听来,这话多少有质疑陈世骧的意思,以至陈回道:

“我就是专家!”

不久,陈世骧通过书面告知张爱玲,她的工作在六月底即结束。

几天后,陈世骧病逝,在他的葬礼上,张爱玲出现了几分钟,便匆匆离开。

有意思的是,在陈世骧故去一年后,张爱玲在致宋淇的信中,对此事做了进一步解释:

“我上次信上关于离开加大的经过,没讲清楚。是因为陈先生新故,有些话觉得不便说。诗人叶姗与他的太太娜拉,

陈氏夫妇的爱将,所以安插娜拉做我的助手。这娜拉是非之多,就不必提了。”

诗人叶姗,就是前文提到的杨牧,从杨牧对张爱玲的不屑态度来看,他的妻子娜拉有意无意给张爱玲找着是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杨牧夫妇又多得陈氏夫妇欢心,素日在陈氏夫妇面前或隐或显打压张爱玲,大多难免。久而久之,陈世骧对张爱玲的印象,难说不越来越差。

但是,这也不能完全构成张爱玲被解聘的理由。如果根据后来多位学者的说法,张爱玲被解聘,确实因为她的能力不足。

据庄信正回忆,事后自己回到伯克莱时,该研究中心另一位负责人将张爱玲的稿子拿给他看,他反应是:

我也愣了,因为确实是类似笔记,长度也不够。

虽然,张爱玲于他是偶像,但事实确是如此。所以事后他也委婉跟张爱玲提了下自己的看法,并提醒她文学创作才是她的当务之急。

意思很明白,张爱玲只适合创作,不适合搞研究。

另一边,作为张爱玲的小迷弟,夏志清在看到张爱玲的论文后,也摇头了,他给庄信正去信说到:

“她在加大写的论文,我也无法欣赏,无处发表。对她一定是个大打击。希望劝劝她,多写小说……”

显然,对于学术研究的工作,张爱玲因为没有受过训练,而按她的性情,对此又不大在意,难免会刚愎自用。她按着自己的想法工作,按着自己的喜好上下班。最后发现她的文章连论文都算不上。

而针对于张爱玲解释的“那两年没有新名词”之说,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表示不认可。许子东在美国时,亦研究过同一个项目,据其所言,这是非常好做的一个研究,他说那几年的新名词并不少:

“每一个名词概念下面都可以写成文章,一堆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但她就是交不成像样的功课。我想她一方面不擅长,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没兴趣。”

所以,张爱玲不擅长研究工作,是毋庸置疑的了。当然,这亦不能怪她,毕竟她的才华,一直都只在创作小说之中。而以她的性情,在晚年时,这件事必然也成为过眼云烟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