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炫读姚大伟《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聆听岁月深处的家国之歌

翁炫读姚大伟《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聆听岁月深处的家国之歌
2025年04月15日 14:30 中原速报

姚大伟的《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2021-2024江苏优秀生态文学推荐读本”,实至名归。这部作品以三年田野调查为根基,推开历史之门,重现了骆马湖移民的集体记忆,让那些被尘封的历史故事和鲜活人物跃然纸上,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为还原这段历史,姚大伟耗时三年,耗时三年,奔波于宿迁各乡镇,累计行程达3万公里,走访近500位老人,进行了104次移民采访,录音时长超700小时。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困难重重,许多亲历者或因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或因记忆模糊,难以提供完整信息。但姚大伟始终坚持不懈,在一个个村庄里探寻,从分散的受访者口中,逐步还原出骆马湖未搬迁前的模样,为我们呈现出一部内容丰富、细节饱满的移民史。

书中对骆马湖移民背景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紧密交织。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防洪灌溉问题、改变宿迁贫困面貌,将骆马湖开辟为常年蓄水水库的决策成为必然。这一决策,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为了实现“水稻县”的远景规划,让宿迁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然而,对于生活在骆马湖周边的普通百姓来说,这意味着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背井离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种离别之痛,对于每一个眷恋故土的人来说,都是难以言说的。但为了大局,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这种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周凤春,陆圩乡的妇联主任,在杨河滩的移民转运工作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担当。她日夜忙碌,白天要组织安排移民的转运工作,夜晚则在艰苦的环境中借住。面对种种困难,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热情和毅力,帮助无数移民顺利转移,为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向。还有汪庆章,他是自愿迁出的移民代表,他深刻理解移民的意义,认为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是个人融入时代洪流的正确选择。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这些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移民们在面对生活巨变时的复杂情感和不屈信念。

书中对移民生活细节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搬家时,人们对家什的纠结与选择,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痕迹和对未来的期望;行船时,漫长的等待、狭小的船舱,人们怀揣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杨河滩滞留时,拥挤的环境、风雨中的艰难等待,都生动地展现了移民过程的艰辛。而在安置地,面对砂疆土等恶劣的土地条件,他们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尝试种植水稻,努力适应新环境,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不屈不挠,令人为之动容。

姚大伟在书中对移民人数、安置地点等问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不同记载进行仔细比对和分析,这种严谨的态度,使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他的考证,我们对骆马湖移民的规模和分布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加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从文学角度看,姚大伟的写作风格朴实而真挚。他以采访为基础,让受访者的声音在书中自然呈现,正文与附录中的声音相互补充,形成独特的互文关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写作结构上,他按时间进程和移民迁移路线来叙述,使故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跟随移民的脚步,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的佳作。它让我们见证了骆马湖移民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与奉献。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让我们对那些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骆马湖移民的牺牲精神与家园情结,仍为如何处理发展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提供镜鉴。

【本文刊发于《宿迁晚报》2025年3月24日第8版】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