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已至,天气渐冷。“怕冷星人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取暖神器: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但是得注意!这些取暖神器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引起“低温烫伤”。
为什么会被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指机体局部长时间持续接触44℃—50℃的中等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1]。
人体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损伤程度与温度和热作用时间呈正比,接触热源时间越长,热能由表层向深部组织传导越多,损伤也会逐渐加重加深[2]。有资料显示,皮肤表面温度保持44℃,6小时可引起表皮基底层细胞的不可逆性变化;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分钟后可致表皮损害,超过9分钟表皮将坏死[3]。
此外,人体血液流动本可以缓解热量的积聚,但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与热源接触,并受到一定的压力限制,会妨碍局部血液流动,使得热能蓄积,从而对皮肤深层组织造成损伤。
与“高温烫伤”不同,当人体局部长时间与高于44℃的温度接触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适应了与该温度的接触,因此低温烫伤经常不易被发觉[1],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后果。
低温烫伤一般有哪些症状?
低温烫伤面积通常较小,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常不足1%TBSA(指个体烧伤部位占总体表面积的百分之一)。低温烫伤初期会在真皮与表皮之间形成水疱,归类于浅Ⅱ度烧烫伤,表现为:感觉剧痛,局部温度升高,出现水疱,基底潮湿并呈均匀红色,创面肿胀发红。
若未脱离致热源,热力持续存在,最终会导致皮下组织、肌肉、神经、血管等损伤,发展为深Ⅱ度或Ⅲ度烧烫伤。其中深Ⅱ度烧烫伤表现为:痛觉迟钝,水疱或有或无,揭去表皮,基底干燥苍白,有小出血点,水肿明显;Ⅲ度烧烫伤表现为:感觉消失,皮肤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后可见皮下筋脉阻塞如树枝状[4]。
低温烫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早期易被误诊为浅Ⅱ度烧烫伤。这是由于低温烫伤早期创面较浅,在表皮和真皮间形成水疱,之后随着热能蓄积,损伤进一步向深层的皮下组织发展,成为Ⅲ度烧烫伤,但水疱仍然存在,所以还需护理人员明确此概念,以免误诊加重病情[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要正确使用取暖设备以外,还要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接触热源而导致低温烫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但是常规的低温烫伤创面处理主要以清创、包扎为主,患者恢复较慢,且愈合效果欠佳。
研究表明,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6]。低温烫伤创面处外源性补充鑫巴克医用Ⅲ型胶原无菌凝胶,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基质形成,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创面感染几率。同时,胶原蛋白还有助于肉芽组织生长,为创面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加速愈合进程。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应用,还能提高创面局部Ⅲ型胶原蛋白水平,抑制因Ⅰ型胶原蛋白过度分泌引起的组织过度增生和瘢痕形成。通过调节创面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柔嫩度,有效预防低温烫伤后瘢痕的形成。
总之,低温烫伤看似轻微,实则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必须增强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阻止它的发生,才能度过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冬天。
参考文献
[1]苏静 “低温烫伤的原因、特点和治疗方法”《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9卷第11期
[2]贾赤宇 余东文 龙艺 “低温烫伤的特点与治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1年第6卷第5期
[3]蒋辉 殷坤勇等人 “暖宝宝致低温烧伤”《华西医学》 2012年第27卷第9期
[4]刘聪 “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5]胡桔萍 “手部低温热源烧伤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年第26卷
[6]“以时空顺序释放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微环境响应性多功能水凝胶快速修复慢性糖尿病感染创面”《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21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