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深山的美食:黄栗豆腐,才下舌头,又上心头

隐藏在深山的美食:黄栗豆腐,才下舌头,又上心头
2020年07月24日 21:07 天青烟雨惜文

如果说龙眠山是桐城的后花园,那碾玉峡就是这后花园中景色最诱人的一所别院。传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山廓清朗,溪水明秀,空气清新怡人,嘉禾林木遍地;峡谷深窄,两岸陡峭,水流飞珠溅玉,落地归溪。生长在这里的树木种类数不胜数,黄栗树就是其中一种。

黄栗学名:橡子,是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人们食用橡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有诗词记载橡子作为民间粮食在唐宋就已岀现。北宋学者、思想家石介在《留题敏夫隐君》诗中写到:三迥到此寻逋客,杯案萧疏滋味长。山饭半瓯橡子熟,春蔬一筋术苗香。

相传,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画坛泰斗李公麟游走山水间,因爱其胜境,隐住于安徽桐城佳木异秀,奇草纷云的龙眠山。一时,文人雅士云集,谈古论今,吟诗作画。李公为了款待满座高朋,就地取材,采摘黄栗(橡子)作原料,经清洗、浸泡、水磨、沉淀、脱涩、熬制、冷却等工序制作了黄栗豆腐。因其入口细腻柔滑,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被众人击案称鲜。经此,黄栗豆腐美味佳肴在当地一时兴起时尚,老百姓亦竞相效仿,并传承至今,成为桐城地方特产。

黄栗豆腐对老桐城人来说,更是亲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据说黄栗豆腐养活了很多人。一般的家庭,过了正月就进入春荒,只有等到小麦成熟,这种果不腹肌的状况才能结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于是,黄粟豆腐便成了荒年山里人的主食。为了不使家人挨饿,每到仲秋砍柴时节,家庭主妇就动员孩子上山采粟。用棍棒敲打,亦或攀树采摘,一天下来,收获颇丰。秋天过去,平常人家也会囤上千把斤黄粟。农闲时节,将黄栗除去粟帽,用冷水浸泡,经过多次换水,数日后,在地宕里用地锤击打粉碎,再用石磨带水碾磨,磨成水糊状的粉,装进用纱布做成袋子,在清水缸中多次过滤出淀粉。待淀粉沉淀后,倒出水缸里的水,取出淀粉晒干。

那时人们只顾着把肚子填饱,所以做法也简单:把豆腐切成片,放些辣椒糊,在锅里炒一下,撒点香蒜,就是一盘非常可口的下饭菜。

旧时人们只知道黄栗豆腐可以充饥,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对饮食有了多重讲究。经科学研究,黄栗可抵抗、缓解、预防铅等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提高免疫力,对儿童智力发育也有帮助。同时,兼治泻痢,增强细胞代谢和骨络生长,防止贫血。另外,可以降压,减少人体胆固醇,经常食用对糖尿病也有明显改善。

要想吃黄栗豆腐,不妨到龙眠山碾玉峡走一趟。这里春天野花遍地,夏天满山翠碧,秋天山色斑斓,到了冬天,你就别出门了,坐在这里,一边赏雪,一边吃着这黄栗豆腐吧。

最好的黄栗豆腐,应该是桐城市印象生态食品公司出产的碾玉峡牌。

印象食品公司拥有近600亩黄栗种植基地,以“弘扬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创造人类健康生活新概念”为使命,以“安全、放心、健康”为理念,采用传统黄栗豆腐制作工艺,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生产出来的黄栗豆腐安全,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桐城市旅游协会推荐的旅游食品。且在传统技法上作以改良,提供无菌真空包装,便于运输贮存和馈赠。

桐城市印象生态食品公司传承与弘扬了桐城当地的特产美食,坚持精心制作,用心服务,让这道桐城特色美食,走出了深山,走进了万户千家。人们在品尝的同时,回忆起儿时的味道,远在异乡的游子,一提起黄栗豆腐,便勾起一抹淡淡的乡愁。

优选本土原料:所选橡子,皆出自龙眠山橡树,粒粒饱满,外壳鲜黄,内仁丰润。再经过多工序加工制成黄栗豆腐,有纯正“素野味”之美誉。

加工方法独特:收获的黄栗经翻晒后去壳,果肉用石磨碾成粉,将栗粉倒入水之中,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因其加热后呈糊状,其中维生素C,得到很好的保护,其滑腻、味美,增加了人们食用的口感。

食用方法多样:可以将其切成薄片,凉拌了吃;也可以把它捏成小块,炒了吃;还可以同肉一起炖了吃。毫不夸张地说,黄栗豆腐观之如美玉凝脂,食之柔嫩爽滑,清香扑鼻,美味可口。

友情传授烹饪:

1

先将油放入锅中,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搅拌加热,放入切好的豆腐和姜、蒜等,烧开即可出锅。

2

切成条状或片状,放入调料和适量盐、姜、蒜等,搅拌均匀,用微波炉加热3分钟。亦可凉拌。

黄栗豆腐独此一家,好吃到让你扶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