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拯救明朝的大忠臣叫于谦。于谦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文的一首《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流传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于谦所干过最漂亮的事情,当然不是写了一首《石灰吟》,而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扶持新君明代宗即位,并积极组织策划北京保卫战,击败了也先大军,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可以说,于谦是拯救明朝的大忠臣。
然而,于谦的下场并不好。北京保卫战后,也先看到明朝已经顺利进行了领导变更,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获的明英宗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便将明英宗释放回去。一时间,明朝竟然有了两个皇帝。可想而知,场面有多尴尬?
明代宗不愿意将皇位还给明英宗,将明英宗软禁起来。1457年,在大臣徐有贞、石亨等人的策划下,明英宗发起“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
明英宗首先对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予以封赏。石亨被封为忠国公。徐有贞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又加封兵部尚书。随后,又将拥立明代宗的大臣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逮捕下狱,等待处理。
那么,怎么处理于谦呢?明英宗很踌躇。毕竟,拥立明代宗是经过太后的首肯,也是挽救明朝的无奈之举,算不上什么大错。组织策划北京保卫战,更是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稷。于谦在辅助明代宗期间,也是兢兢业业,对于明英宗朝的大臣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量才使用,全是为国家社稷着想。
这时候,都御史萧惟祯提出定罪建议,要将于谦以“谋逆”的罪名处以极刑。明英宗听到后,犹豫不决,说:“于谦实有功。”
就在这关键时刻,徐有贞在旁边说了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这句话不长,简简单单9个字,却一举击中明英宗的心事。是的,尽管于谦有功无过,但如果不杀掉于谦,“夺门之变”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自己的皇位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是自己的皇位重要,还是于谦重要?明英宗很容易作出选择的。
明英宗立即狠下心来,决定处死于谦。当年1月23日,于谦被押送到崇文门外。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于谦被处以斩决。《明史·于谦传》称,于谦死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很大程度上,于谦死于大臣徐有贞一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那么问题就来了,徐有贞与于谦有何仇怨,为何要将于谦置之死地?
这还得从8年前的1449年说起。当年7月,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也先大军趁势前来攻打北京。朝野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大臣徐珵站出来,声称“星象有变,当南迁”,建议迁都到南方去。
于谦厉声呵斥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徐珵被于谦这一顿呵斥,大为沮丧,不敢再言。南迁之议也无人敢提。
自此,徐珵就恨上了于谦。徐珵这人素来追求功名,他被于谦当众呵斥的丑态,成为朝廷的保留笑话节目,仕途也就一片黯然。就连于谦亲自提名徐珵担任国子祭酒,也遭到明代宗一票否决,“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走投无路之下,徐珵改名为徐有贞。
徐有贞深知自己要在朝廷里出人头地,就必须扳倒于谦;而要扳倒于谦,就必须搬出被明代宗软禁的明英宗。基于此,徐有贞参与发动了“夺门之变”。为了发泄私愤,徐有贞极力主张杀掉了于谦。
果然,于谦死后,徐有贞青云直上,步入人生巅峰。他被任命为华盖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一时风光无两。明英宗也对徐有贞很信任,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入宫来见皇帝。
可是,徐有贞和石亨因为争权夺利却发生了矛盾。石亨屡次在明英宗面前诬陷徐有贞,使得明英宗逐渐疏远了徐有贞。到了后来,明英宗更是将徐有贞贬为庶民,流放到云南一带。
石亨死后,明英宗将徐有贞放回老家,打算重新起用。可是,由于徐有贞在于谦之死上做得太龌龊,朝廷中人都对他看不起,因此直到死去,都没有得到起用,落得一个悲凉的结局。
【参考资料:《明史》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