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奇特”习俗大盘点:哪个最吸引你,期待“重生”?

元宵节的“奇特”习俗大盘点:哪个最吸引你,期待“重生”?
2024年02月19日 17:29 尚得堂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算年”。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压轴大戏,既标志着大年的落幕,又象征着新春的高潮。在古代,这一天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备受人们的重视与欢庆。除了我们熟知的赏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外,还有许多几乎被遗忘的独特风俗。通过国画和古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宵节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1.蚕卜

“蚕卜”的习俗源于宋代。在正月十五时,一些地方的妇女会以米粉为蚕丝制作带馅馒头,书写祝福置于其中。象征着将福气纳入身体,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曾在诗中描述这一习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而在一些国画作品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绘,画面中的家庭、儿童以及祈福的场景都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元宵节的温馨与热闹。

2. 爬城头

“爬城头,走百病”。在明朝时,正月十五(一说是正月十六)爬城头的习俗十分流行。从金陵城南京到东三省、云贵川,很多地方都有记载。据说,最初这一活动主要是妇女参与。爬城头、走百病,原本是为求子。后来则有了更广阔的内涵。

为了迎合客户,商贩会贩卖酸枣、花生等小吃,吹糖人往往会售卖石榴、柿子等,寓意多子多福。这种习俗得到了部分保留,如今人们依然喜欢在家中悬挂柿子图、石榴图、葡萄图等,象征事业硕果累累,日子红红火火。

尚得堂手绘石榴挂画

3. 结羊肠

“十六初过上元节,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中心自语:何时得似双鸳鸯。”这是元赵孟頫的有《结羊肠》诗。这首诗歌的大意为在元宵节刚过之时,各家各户的未嫁女儿都会通过“结羊肠”习俗,来表达内心中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盼。

据《霏雪录》记载:“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大意是,在正月十六这天,北方地区的女子会使用旧的历书纸张,将其剪成九条,然后用这些纸条编织成一种绳状的结构,这个过程是随意地将纸条的首尾结在一起。当所有的纸条都相互联结之后,形成的这个结构就被称为“羊肠”,表示心愿能够成真。

4. 摸门钉

爬城门可以“走百病”,而摸门钉则代表了“祈福添丁”。古时,正月十五摸门钉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寓意着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祈求家庭添丁进口、健康好运。

其实,在当代依然有许多类似美好寓意的祈福方式。比如,寓意子孙满堂、生生不息的葫芦图,既饱含美好祝愿,又能装饰家居,增添居室的雅致与格调。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展示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尚得堂手绘葫芦图

以上就是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蕴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元宵节习俗。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中,哪一种最吸引你?你最希望看到哪一种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重生”并再次流行起来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