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生产劳动工具也比较简陋,所以很多东西都不得不纯手工制作,比如竹编。在如今社会,竹编技艺依然还鲜活地存在,但大规模生产早已引入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只有瓷胎竹编还依然需要手工才能完成,因此它差点就绝迹了……究竟什么是瓷胎竹编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对于竹编,我们都不陌生,尤其是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比如有最常见的有竹篮,竹筐和竹床等等,但其实竹编制品远远不止这些,而且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考古研究表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先民就学会了编织成器,但是用到的不一定是竹子,也有可能是藤条,后来在反复实践中发现竹子是良好的编织材料,不仅数量广泛,而且很易于成型,竹编制品也耐雨淋和日晒不变形。在商周时期,竹编的种类就已经出现了多样化,也出现了各种纹理,如米字纹,回字纹和波纹等等。
到秦汉时期,竹编已经成为了普通家庭中必备品,还有一些能工巧匠能编织竹玩具,比如各种小动物,都栩栩如生,因此也进一步促进了竹编技艺的发展。从唐宋到明清,虽然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但是竹编却一直萌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精细竹编,比如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是一项特殊的技艺,最早出现在清朝中期的四川地区,而且在清朝一直都用于制作贡器,说白了就是给皇帝用的,或者是宫廷的中的皇亲国戚,而一般的民间百姓根本无权使用。其实,瓷胎竹编也很好理解,就是给瓷器做一个竹编的护套,比如瓷器茶壶,茶碗和茶杯等,主要作用是为了瓷器隔热,这样皇帝在端着瓷碗喝茶的时候不会烫手,另外也还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比如乾隆皇帝就对瓷胎竹编偏爱有佳。
在四川邛崃地区,瓷胎竹编的技艺保存得最完好,专家们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瓷胎竹编的技艺特色可以概况为五点,即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和五彩图。第一点“精选料”,用到的竹子是成都独有的无节瓷竹,经过十几道工序的处理之后制成精细的竹丝;第二点“特细丝”,即竹丝会被打磨得光滑细腻,最细的犹如发丝,但是又比发丝有韧性;第三点“紧贴胎”,这也是制作过程最难的一点,要保证瓷器和竹丝都贴在一起,即编织完成后既要保证瓷器放进去掉不出来,但是又要能轻松地把瓷器取出来;第四点“密藏头”,一根竹丝有两个端,一件常规大小的瓷胎竹编就有二三十个头,必须保证每个头都隐秘的藏起来,否则就会影响其美感。第五“五彩图”,有的瓷胎竹编是素编,但也有一些要绘制各种图案,因此就需要用到多种色彩,所以色彩调配也很关键。
以上提到的五点,也就基本概况了瓷胎竹编的制作方式,总结起来就两个字——讲究,它相较于其他的竹编要更加地费工夫。因此,清朝覆灭之后,瓷胎竹编也慢慢地被遗忘了,毕竟这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不过,进入新时代之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瓷胎竹编竟然也开始焕发出生机了,很多人都对瓷胎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瓷胎竹编技艺还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也带动了四川省的很多地方都在制作瓷胎竹编。
现如今,瓷胎竹编也成为了四川省的特色文化,另外还有很多瓷胎竹编通过贸易,也打开了国外的消费市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成都地区,也有很多瓷胎竹编成为外事活动的赠品,或纪念品,也得到了国外政客和各界名人的喜爱和赞美。由此可见,瓷胎竹编也算是彻底地“活”了过来,在沉寂了将近百年之后,再次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或许就是文化和手工的魅力。
参考资料:
《古法今观——梓人遗制》作者:薛景石,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