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美国政府突然通知台湾省方面,根据所谓的《“中”(台)美共同防御条约》(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ROC),美国政府决定将正在服预备役的美国海军“拉德罗”级护航驱逐舰“雷利”号(舷号DE-579)以租借的方式移交给台湾省海军。

“雷利”号护航驱逐舰
对此,台湾省方面感到莫名其妙,因为自从1946年接收了“太平”、“太康”两舰(属“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和1948年接收了“太和”、“太湖”、“太仓”、“太昭”四舰(属“坎农”级护航驱逐舰)后,美国就再也没有给台湾省提供过一艘护航驱逐舰。所以时隔20年,美国人突然又宣布甩给台湾一艘护航驱逐舰,让台湾省上下一时间都摸不着头脑。
但是,此时此刻,作为地方分裂的伪政权,台湾省当局已经没有了挑选的资格,只能“美国爸爸”给什么,他们只能拿什么。更何况“雷利”号是现役的“热舰”,旧是旧了点,好歹是状态良好、拿到手立即就能用,不是那些“美国爸爸”以每艘10万美元的废铁价格甩卖给他们的那些退役封存已久,状态极差的旧舰可比。
这条船可谓是美国给得心不在焉,台湾收得莫名其妙。
“拉德罗”级护航驱逐舰是美国海军在“埃德索尔”护航驱逐舰的基础上的火力加强版本,标准排水量为1316吨,满载排水量1684吨;全长93.26米、水线长91.44米,舰宽11米,吃水3.2米,动力采用两座通用电气GE型透平蒸汽机搭配两座CE型燃油锅炉的组合,总输出功率12000马力,最高航速24节,但因为蒸汽轮机比较耗油,所以“拉德罗”级的续航力在12节经济航速下只有5200海里,不到采用柴油机的“埃瓦茨”级、和“坎农”级10800海里续航力的一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后建造了七十二艘“拉德罗”级护卫舰,但其中的四十八艘被改造成高速突击运输舰,不管是原版的护航驱逐舰还是高速运输舰都全部安然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幸存到了战争结束。
在火力方面,“拉德罗”级护航驱逐舰相比“埃德索尔”护航驱逐舰最显著的改进就是用两门MK-30型127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取代了三门MK-22型单管76毫米高平两用炮,对舰火力大大增强,在使用VT引信的情况下对空火力也没有削弱。副炮加强为两座MK-1型40毫米“博福斯”双联装机关炮和十门MK-4型“厄利肯”单管20毫米机关炮,反舰火力则为一座MK-1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没有备用鱼雷)。

作为一型以反潜为主的军舰,“拉德罗”级护航驱逐舰保留了“埃德索尔”护航驱逐舰的全套反潜火力配置——一座MK-10型24联装“刺猬”反潜迫击炮,八座发射深水炸弹的MK-6型发射炮(俗称K炮)以及两条MK-9型深水炸弹投放架。为了保持反潜弹药的持续投放能力,“拉德罗”级护航驱逐舰总共备有144枚“刺猬”炮弹和112枚深水炸弹,足可以保持10~12轮的对潜攻击。
本文的主角“雷利”号1943年10月20日在马萨诸塞州欣厄姆的伯利恒-欣厄姆造船公司铺设龙骨,12月29日下水,1944年3月13日服役。
1947年1月15日,“雷利”号在芝加哥退役,同年2月5日编为预备役,舰员编制减半,此后一直在芝加哥海域活动。由于每年都按时维护并时常出海晃荡一圈,因此“雷利”号的状态比起那些处在封存状态的同型舰相比自是好了太多了。

预备役状态的“雷利”号
1968年7月10日,台湾省海军派出舰员队伍前往美国的西雅图接收了“雷利”号护航驱逐舰,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后,由台方舰员驾驶该舰于10月26日抵达台湾省的左营军港并正式宣布成军,并改名为“太原”号,舰名取自山西省太原市,舷号27,编入第13战队,舰种被定为“巡防舰”(即台方对护卫舰的称呼)。
该舰是20世纪50年代后台湾省海军接收的第一艘“太”字护航驱逐舰,也是接收的最后一艘“太”字舰。
在移交“雷利”号的时候,美方拆除了舰上原来的MK-1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这是美国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援助台湾地区军舰的管用手段,坚决剔除军舰的攻舰能力),台湾省海军在接收“太原”号后在1969年给该舰加装了两座MK-32型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强化了该舰的反潜能力。20毫米机关炮拆除了六门,只保留了舰桥两侧的四门;MK-6型发射炮的数量也被减半,只保留了四座。
由于没有姊妹舰,“太原”舰在台湾省海军序列中显得比较“不合群”,但这并不妨碍该舰的活跃表现。1958年,该舰和驱逐舰“昆阳”号、护卫舰“华山”号编为“58敦睦支队”,先后途经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因为此行航程远、航时长,到访地多而很是露了一把脸。
1974年10月1日,台湾省海军将巡防第一、第二舰队合并为巡防舰队部。“太原”舰编入巡防舰队,舷号改为“827”。

1974年的“太原”舰
1976年1月1日,台湾省海军部分舰队司令部改用代号名称,“太原”舰所隶属的巡防舰队改称第131舰队,“太原”舰编在131舰队第212战队,同时舷号换用适应战时要求的无规则舷号“959”,1979年10月1日重新改回“827”舷号。
1979年9月,“太原”舰加装了四座干扰火箭发射装置;1983年9月1日,“太原”舰加装了一座MIM-72F型“海檞树”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也算成了“导弹护卫舰”。但是,由于“海檞树”发射架是人力操控且不具备战时的再装填能力,所以防空战斗力的提升极为有限。
1988年9月1日,已经老朽的“太原”舰退居二线,拆除了大部分的武备,只保留了一座40毫米机关炮,主要执行执行所谓的护渔、缉私、反偷渡等任务,没有少在大陆渔船面前大发淫威,1997年5月16日,“太原”舰除役。

标准排水量:1316吨
满载排水量:1684吨
全长:93.26米
宽:11米
吃水:3.2米
动力:2座通用电气GE型透平蒸汽机,2座CE型燃油锅炉,双轴推进,12000马力
航速:24节
续航力:5200海里/12节
武备:MK-30型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门,MK-1型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4门,反潜刺猬炮1座,MK-32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2具,深弹发射炮4座,深弹投放轨2条,1983年加装1座MIM-72F型“海檞树”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