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杠杆敲响了警钟,银行觉醒收缩消费贷

居民杠杆敲响了警钟,银行觉醒收缩消费贷
2019年09月17日 19:00 资管司南

内容摘要

从2017年到现在,金融行业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去杠杆”。如今3年的时间过去,发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企业在去杠杆,居民却在加杠杆。

什么是杠杆,说白了就是借钱。经济环境好时,企业借钱有利于快速扩张和发展,同时提高货币的利用效率,但过度的杠杆却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在如今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居民杠杆率却暴增,有的城市居民杠杆率竟然高达80%。

之前现金贷在居民的杠杆使用中非常普遍,但在风险释放后迅速萎缩。随后,消费贷开始崭露头角,但奇怪的是,在边缘化的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的环境下,银行的消费贷现在却呈现收缩的迹象。

这个现象引起了司南君的注意,所以今天就谈谈银行消费贷业务收缩的那些事。

01

银行收缩的消费贷业务

图片来源:Pexels.com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消费贷很火,不管是银行信用卡、其它消费贷业务、蚂蚁花呗还是京东白条,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迅速崛起,这几年呈现高速增长的模式。可是到了今年,银行的消费贷业规模似乎在收缩。

虽然今年上半年80%的上市银行半年报中,不良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有一部分却显示在上升。

例如今年上半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由去年末的1.10%攀升至本次报告期末的1.45%;农行的不良率,从0.81%上升到1.03%;大家都知道平安银行的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比较靓眼,但是不良率从去年年末1.0%增加到1.13%。

那么和不良率息息相关的消费贷业务量又如何呢?

中报显示,农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655.7亿,以75.61亿增量居四大行首位,但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从3.4%下滑到3.3%;邮储银行其他个人消费贷款(除个人住房贷款外的个人消费贷款)微增10亿左右,占比也从2018年末11.88%下滑到10.84%。

平安银行主要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新一贷”,2019年中的余额达1533亿,较去年年末贷款余额略有下降,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从7.7%下滑到7.4%。

这些数据似乎和大家所认知的消费贷崛起的现状相反,具体的原因其实大家深思便不难理解。

下面,司南君讲讲三个条件使得银行的消费贷增长率走低。

一、监管部门的严控

近年来宏观的杠杆率有所放缓,可居民的杠杆率却激增,到了不得不防的地步。其中很多人就是拿着消费贷的钱去买房。

8月27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二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报告指出:

二季度宏观杠杆率仅上升0.7个百分点;上半年杠杆率共计上升了5.8个百分点。相比于2017年以来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抑制,但是居民杠杆率却从2018年末的53.2%增加到2019年二季度的55.3%,半年累计上升2.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消费贷款依然是拉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动力。短期消费贷款在2017年以来上涨过快,同比增速一度达到40%以上。从风险角度来看,这部分快速增长的短期消费性贷款并非全部对应着居民的真实消费,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仍然是住房贷款的替代形式。

对此,为了控房价和严查违规资金抬高居民杠杆率,监管部门先后开出多张罚单。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2019年,银保监系统共公示30多张针对消费贷业务违规的罚单,其中有20起左右罚单因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市场,罚单金额总数超过千万元。

管理层严查的对象不仅仅是银行,连同其它金融机构一起审查。可以说,管理层在全方位限制消费贷流入房地产行业。今年房地产信托成监管重点,已有超10家信托公司受罚。最近一起是,北京银保监局9月11日公示,由于将信托资金违规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等,两家信托公司被罚款120万元。

在本月初,央行宣布降准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非常激动,说降准了房价是不是又该上涨一波?司南君劝抱有这种心里的人还是洗洗睡吧!“房住不炒”是底线、也是红线,不管是银行还是金融公司一旦触碰,都会受到严罚。

因此在监管之下,银行的消费贷业务收缩也是如此相关。

二、对未来的预测太过乐观

根据调查统计,当前国有大行消费贷产品的额度上线基本以30万元居多,贷款期限为1-5年不等,年利率在4.95%-6.05%之间浮动。而对于贷款的审核也并不是很严格,只要单位是国企、事业单位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就放款。

有的根据公积金来预测个人的未来收入,甚至刚刚入职两个月的毕业生只要是名企,公积金缴纳正常,银行就给贷。在面对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银行为了抢夺客户对贷款人的资质审核并不严格,同时对于贷款人未来的收入判断太过乐观。

其中潜在的风险是,最近两年,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放缓,很多企业公司采取业务收缩和人员优化来节约成本,很多人员被离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很容易出现个人的资金链断裂,何况有的人同时还多个平台借贷。如此一来,便会导致银行不良率的上升。因此,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做出了消费贷业务的收缩和调整。

三、其他企业抢夺市场蛋糕

以前消费贷都是商业银行在做,吃独食的日子里可谓“躺着赚钱”。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拿到牌照的公司和金融企业都开始做起了消费贷。除了银行的信用卡等消费贷之外,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类似消费贷的业务频出,如此一来侵占银行的市场。

在今年教师节的时候,马云退休时还说,以前大家每个月都会来我的微博下面留言,说让我帮忙还了他上个月的花呗,但是今天之后大家不用再来了。那现在有多少人在使用花呗呢?今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蚂蚁花呗最新注册人数高达4500万人,这对银行的消费贷业务会造成一个不小的冲击。

而就在马云前脚刚刚退休,马化腾就对支付宝的“花呗”展开了阻击。有消息称,微信支付的信用产品将取名为“分付”,其目前已经在内部孵化中,预计将于2019年第四季度上线。

而今年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表现又如何呢?

今年来,我国的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增速仍迅猛。截至2019年年中,公布总资产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除了海尔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外,十几家消金公司总资产同比2018年末呈现增长。

位于第一梯队的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长26.10%,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同比增长46.78%;而锦程消费金融、上海尚诚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增速分别为 176.66%、146.82%、101.92%。

02

居民杠杆率敲响了警钟

图片来源:Pexels.com

和过去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块钱花的消费观念相比,现在的消费观念要大胆的多。现在很多不仅透支下个月的,甚至是未来几年十几年的预期收入。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一个段子火了:混的好的,花钱月下;混的差的,月下花钱;混的不好,花下月钱。

虽然只是个段子,但却是很多人现实中的写照,严重透支,人人负债。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在8月中旬出了一份关于《部分省市居民债务率近80%,限制货币、地产政策——金融周期系列报告之十一》的报告,这对我国的居民杠杆率敲响了警钟。

具体来看,8个省的地区债务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以浙江76%为最,其次是上海68%、广东64%、甘肃61%、福建60%、北京59%、重庆57%、江西55%。

其中浙江、上海、广东、北京4个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处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核心经济发展地带,重庆地区比较发达,福建发展中等,而甘肃、江西经济较为落后。

债务率处在50-55%区间范围:安徽52%、宁夏52%、广西51%、海南51%、贵州50%。

债务率处在40-50%区间范围:河北46%、云南45%、四川43%、江苏42%。

通过整理2018年末,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部分地区数据缺失)的居民债务率数据,可以发现目前全国杠杆版图呈现出明显的“U”型走势。

从城市来看:

厦门地区居民债务率甚至高达96%,上海、北京、宁波、重庆、石家庄的债务率也都在50%。对于这种居民高速增长的债务率而言,风险已经是不得不防了。

对于2018年末,平均52.6%的中国居民杠杆率到底高不高?

通过对比发现,在2018年同期范围内,发达国家的平均居民杠杆率为72.1%,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仅为39.9%。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去杠杆、债务率降低,发展中国家债务率温和走高,只有中国债务率“一枝独秀”,快速攀升。

近两年,居民部门债务率(信贷余额/GDP)存量、边际都呈现快速攀升态势,从2015年末的39%一路攀升至2019年年中的55%。

可与之相反的是,快速增长的居民借款并没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消费贷也并没有带来消费的增量。

2017年居民短期消费贷余额的增速从20%左右翻倍至40%左右,但社消零售增速却始终维持在10%左右,甚至呈下降趋势。

2018年居民信贷降温,但短贷并不低。18年以来居民信贷增速整体放缓,中长期消费贷月均同比少增300多亿元,但短期消费贷款月均新增1600多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余额增速仍有30%左右。而同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只增长了9%,而2017年还有10.2%的增长率。

03

警惕居民杠杆率高企风险

图片来源:Pexels.com

人民银行在今年7月份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指出,居民杠杆率水平对消费增长有负面影响。

这份报告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证明了,控制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融资规模等因素后,居民杠杆率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速会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贷导致居民杠杆率的增高,不仅拖累国内消费,而且还很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余额与当年消费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7年分别升至了27%和19%,与美国的水平都已相差不大。这导致居民短期的还贷压力大增,而使得居民的资金链变得更加脆弱,很容易出现类似现金贷的风险。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掩盖了居民的正常消费增长,短期的刺激但却抑制了长期的消费能力。例如,18年前期高增的短贷到期,偿债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18年社零增速和限额零售增速都迭创新低,并且汽车、体育娱乐用品等可选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甚至持续负增。而消费能力被侵蚀后,反过来又使居民更加依赖信贷。这些新增的短贷需求一部分是用于消费,而另一部分则可能实际上起到借新还旧的作用。

同时,这种高速增长的消费贷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可能会引发大的金融风险。从美国的1969年美元危机、1981年经济危机、1991年赤字危机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来看,都伴随着居民杠杆在短期内快速攀升的现象。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

所以,这方面的风险也引起了行业和监管的注意。

消费贷和居民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导致了不少银行的不良率的增长,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银行在收缩消费贷的业务。同时监管部门也从现金贷管制到消费贷的管制,从流向和额度以及审核门槛上都加强了监管。

而就在近日,浙江监管局便出手整治个人消费贷款,要求各银行机构要按照“金额越大、管控越严”的原则建立差异化贷后用途管控机制,累计用款超过30万元的要严格收集消费用途凭证。

对于当前的高居民杠杆率的风险,最该重视的应该是我们借贷者,特别是那些钱不够信用卡凑的年轻人。花下月的钱甚至下下月的钱,虽然花钱一时爽,但还钱处处难。很多便是因为过度消费而走上了网上高利贷的不归路。有的以贷养贷,刚开始还能支撑,但是时间一长窟窿越来越大,等到发现时,家庭也不能承受之重。所以,理性消费,冷静看待某些商家的“剁手”宣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