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仍在深度重塑中。
从汽车零部件厂商跨界为国内知名高效光伏电池制造商,钧达股份,在上一轮由技术变迁驱动的光伏产业上行周期中成功完成了跳跃式增长。
然而,四年时间内,钧达股份历经了曾经的“黑马”高光时刻,最终难逃行业周期低估的调整。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钧达股份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43%、125%,并由盈转亏,亏损4.17亿元。
行业深陷“内卷”困局,叠加企业进入业绩低迷期后,钧达股份开始加速走向海外市场,去年三季度其海外销售占比大幅提升,同期资产负债率仍处在70%以上的高点位置。
为此,顶着不小的增长以及高负债双重压力,2024年钧达股份两度申请赴港上市,试图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0月,钧达股份向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
赴港寻资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年两次递表的钧达股份对此势在必行,那么钧达股份又该如何能最大限度赢得市场的认可?
行业深陷“内卷”困局,钧达股份面临业绩、估值双底
钧达股份,全称为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成立,2017年正式在A股上市,但当时还只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2021年才开始进军光伏产业。
这一年,钧达股份通过收购捷泰科技51%的股权,成为了一家专业的光伏电池制造商,主攻高效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进一步完成了对剩余49%股权的收购,同年其光伏电池业务占比提升至95.74%,截至2024H1继续提升到了99.71%。
此时,钧达股份正好凭借捷泰科技的技术优势赶上电池组件等技术变迁带来的结构性红利期。2021-2023年的三年期间,钧达股份快速扩产,最终营收翻了6.5倍,由28.6亿元扩张至186.6亿元;并成为全球头部阵营的一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3年出货量计,在专业制造商和一体化制造商中,钧达新能源N型TOPCon电池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6.1%,位列全球第二;光伏电池市场份额约为5.5%,位居全球第八。
然而这样的技术红利本身就只是阶段性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了148.1%,但来到2024年上半年后,这一增速降至了30.7%,迈过增长高峰期,国内市场的增量需求明显在加速放缓,再加上N型技术的相关新产能陆续释放,即便低端产能加速去化,行业整体依旧不受人为控制地陷入产能过剩困局。
极度“内卷”下,产业链整体价格持续下行,中下游电池、组件厂商承压巨重。
例如,先后在2021—2023年、2024年下半年成为钧达股份最大核心供应商的晶科能源(N型TOPCon高效电池产能全球第一)、隆基绿能(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制造商)。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出现近十年同期首次亏损,盈利同比上一年减少155.6%,最终亏损65.05亿元,营收则下滑了37.7%;同期,享受N型高效电池组件技术红利的晶科能源也同样未能抵抗住行业的下滑趋势,营收、净利润分别下滑了15.7%、80.9%。
供应商业绩的下滑反过来自然意味着客户的需求不景气,尤其是钧达股份一直在专攻电池赛道,抗风险能力本质上来说也弱于上述这些搭建了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规模优势的厂商。
去年上半年,钧达股份国内市场的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90.28亿元,近乎夭折了一半,仅剩54.95亿元;同时,由于国内光伏电池市价承压,钧达股份出现季度负毛利率,经营利润也明显下滑,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16.38亿元降至2024年同期的亏损4.17亿元。
行业低谷,叠加企业基本面承压后,钧达股份在A股股价自2022年的高点一路回调了近八成,当下仍处于历史低位。
国际化成为增长密钥,钧达加速赴港上市
好在从业务结构来看,海外市场持续开拓为钧达股份带来了新增长。
2024年前三季度,钧达股份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4.69%大幅增长至18.46%,以此推算
同期实现海外营收15.3亿元,增速则约为297.4%。据悉,公司已在印度、土耳其、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取得了领先的占有率。
为此,钧达股份决定进一步扩大海外生产。据公司规划,目前钧达股份已将目前投放在阿曼苏丹国的苏哈尔自贸区,计划在此投资建设10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其中首期5GW高效电池项目预计在年底前动工。
不过,此前为抓住国内市场最后的产、销扩张机会,钧达股份进行了大规模对外扩张。仅2022-2024年的2年时间,钧达股份产能扩大了将近4倍,由11.5GW的设计产能,扩张至43.3GW的年化产能。
由此带来了庞大的资金消耗。2021-2023间,钧达股份资产负债率始终高居70%以上;截至2024年9月30日,资产负债率达75.81%。除负债外,同期其短期需要支付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35.86亿元,而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只有25.00亿元。
并不充沛的日常经营性现金流下,为进一步强化穿越这一轮产业低谷期的底气,2024年年初开始钧达股份展开了赴港上市的工作,以期谋得更多资金支持海外扩张计划。
第一次递表的财务数据失效后,去年10月钧达股份二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根据公告,此次IPO募集资金拟分别用于兴建一个年化产能约为5GW,并预期将于2025年年底开始商业生产的海外光伏电池生产基地、研发先进技术、建立及加强公司海外销售业务及分销渠道,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一旦成功,钧达股份将成为行业首支“A+H”的光伏企业,甚至将成为业内企业同行效仿的对象。截至目前,钧达股份在港交所的IPO申请仍在审核过程中。
产业何时走出困局?
加速推动国际化战略,钧达股份并不是光伏行业中的个例,相反是群像的代表者之一。
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光伏产业的引领性是不争事实,累计产能整体占据了全球60%~70%。但产能集中的同时,其中绝大部分需要也容易聚焦国内市场,为此2024年光伏产业链国内陷入了艰难的“反内卷”浪潮之中。
其中不少中小企业最终“反内卷”失败,遭遇淘汰。据统计,在硅料、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等各个关键环节的产品市场价格出现雪崩式下降后,过去一年来已经先后有十余家光伏企业接连倒下,彻底退出市场。
A股市场中,目前已有包括爱康科技、首航高科等5家光伏企业因经营困境被退市;此外聆达股份、中利集团等多家同行企业也被标上“ST”预警标识,大概率距离出局也不远了。
残酷的局势下,包括钧达股份等同行在2024年可谓是危机感重生。所幸,过去几年时间内钧达股份确确实实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了一定资源。
因为,同一时间,已经在资金、产品生态、品牌知名度等维度上早已做到头部的企业却拥有另寻他路的资本。最明显的表现是,过去一年中,中国光伏的全球产能在遍地开花。譬如,先后宣布计划在中东投资建厂的天合、晶澳、晶科与协鑫等,钧达股份也是其中一员。
国内低端产能的加速淘汰,是光伏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市场为维护生态健康而自发形成的机制。但是想要真正摆脱“供需错配”的怪圈,主动做大全球光伏这块“蛋糕”会是企业更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全球化时代驱动的必然结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至今,光伏行业的出海模式已从过去以商品出口为主的 1.0 版本,升级到以商业模式出口为主、投资模式更为灵活的2.0版本。同时为避免重蹈国内企业价格恶性竞争的覆辙,在贸易保护不断加强的全球背景下,光伏企业不再扎堆出海,而是选择分散建厂这一最优策略。
以出海破局,这是当下早已摆在台面上的标准答案,但是企业答题却依旧不容易。钧达股份,接下来重点还是要看能否借助港股市场熬过这个阵痛期。
来源:港股研究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