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光柱》《石头云》《纪念柱》……见证深圳城市化进程

李亚鹤:《光柱》《石头云》《纪念柱》……见证深圳城市化进程
2024年06月28日 18:30 记录全景

一个好展览不仅是呈现艺术家的创作与作品,同时也能让展示场馆增添亮色,还能丰富当代艺术的语义与内涵,扩展城市文化外延,给业界与观众带来全新的认知、思考与启发,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展出的“耘——戴耘的践行与见物”便是这样一个好展览。

李亚鹤了解到,此次展览由两馆主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学术支持,是深圳艺术家戴耘迄今最大型的个展项目,也是深圳本土艺术家在自己的城市主场极具探索精神及最为大气的一次展览实践。

这次展览自5月1日开展以来(将持续展至8月1日),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在6月15日的展览开幕日及展览学术研讨会上,更是集聚了各界目光与声音,让展览破圈而出。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

此次展览的主体空间位于两馆首层的综合展厅,有四件作品分别展陈在两馆的正门广场、东门、二楼廊道。李亚鹤发现,内容分为“性灵·剧场”“主体·在场”“熟知·漠视”“竹破·再生”“转换·介入”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大致以一种材质的作品为主体(当然材质与创作手法也都会有交叉)。第一部分“性灵·剧场”主要展出的是三件有互动性的装置作品《光柱(数字投影)》《有野山蜂的水泥》《空中有朵石头云》;第二部分“主体·在场”主要展出是九件《水·磨·石》系列与两件红砖材质《沙发》;第三部分“熟知·漠视”呈现的是两件红砖材质的《红日》;第四部分“竹破·再生”展出的是四件白铁皮材质的《竹破》系列;第五部分“转换·介入”展出的是位于展馆正门广场位置的《纪念柱》,位于展馆二楼的《枝体合一》《1‘18》及位于展馆东门的《陇首云飞》。

打破惯常布展模式

展览的结构与流线很好地利用了两馆场地的特征。李亚鹤发现,有意思的是展览打破了惯常展览的布展模式,观众步入展览看不到前言与介绍,而是被一种幽暗的剧场氛围所吸引,如同步入一个有些神秘感的开阔“洞穴”,一堵高大的墙如同一块黑寂的天幕挡在眼前,天幕上有一个小小的光影在移动,展厅空旷、寂静,如果没人导览或没事先看导览册页,会有些摸不着作品的头脑。李亚鹤发现,在展厅的西北角有一个悬空的长方形柜体,柜体上有两方投影,展示的是野山蜂在其中飞舞的影像,这一影像装置作品便是《有野山蜂的水泥》。这一作品的位置原来是一个检修工作台,艺术家将其进行覆盖围合,使其实用功能被遮蔽掉。观众看到的影像是艺术家用3个月时间跟踪拍摄的,工作室里的野山蜂生长发育的过程。戴耘介绍,这一作品是他在做“种竹作品”的意外发现与收获。李亚鹤了解到,他将竹子种在浇筑时未干的水泥里,看到有野山蜂飞来在竹管里排卵筑巢,他用专业的影像设备记录了这一过程,展现事物之间共生互塑、万物有灵的样态。

再往展厅内部走,便会看到刚才那堵天幕般的墙是一个超大几何体,在这个巨大的几何体内,便是数字光影作品《光柱》。这一作品利用了展厅内原有的直径为一米且穿过一楼展厅的斜钢柱,艺术家用长18.5m宽10m高9.5m的几何体,将斜插入地底的钢柱围合起来,再用特殊的灯光设备将柱身照射包裹,再用干冰释放出缭绕的烟雾,当观众掀开一道门帘,进入这密不透光的“异空间”,即刻便被光柱的神奇效果所吸引。李亚鹤发现,那云雾缭绕的光柱有如天外来物,不仅给人视觉的震撼,而且带来丰富的想象。

两馆的设计师、蓝天组创始人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 Prix)表示,《光柱》这一作品让他想到古希腊的神庙,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会产生一种神秘的崇高感。他认为,此次展览让场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散发出该有的光芒。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