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今年的关键任务是降低债务密集度,提高就业密集度

赵建:今年的关键任务是降低债务密集度,提高就业密集度
2023年03月22日 16:20 西泽研究院

本文根据赵建博士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二届大湾区经济峰会上的发言整理。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38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596篇原创文章。

我们注意到,最近一轮市场的向下调整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长目标低于预期之后。很显然,市场对今年的政策力度有点失望,对高层的战略定力有些始料不及。但是我想提示的是,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我们需要换个范式去理解政策的意志和风格

尤其是,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要置于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概念。所谓承上,就是看去年二十大报告的精神,核心一个命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今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元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沿着这个大方向去理解。所谓启下,就是最近刚刚闭幕的新总理记者会,会上李强总理提到的一些新的发展思路,比如说对GDP等总量指标的淡化更关注就业民生指标等。

置于这个背景下,我们就应该理解GDP增长率5%的意义。GDP增长率不应该是最终目标,只是一个中介目标,这个类似货币政策里的利率、货币增长率等中介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一般来说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满足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我相信5%这个数字的最终敲定,高层是做了个解方程组,最后得出的最优解。

这个方程可以描述性的展示如下:

1,完成新增就业1200万,意味着1个增长率百分点需要解决240万个新增就业。

2,CPI稳定在3%。最近的CPI只有1%,所以货币政策的空间还很大。

3,赤字率控制在3%。新增专项债在5500亿,子弹就这么多。

4,初始条件:消费回暖,基建脉冲,出口下滑,财政压力极大,地方债部分严重,房地产弱复苏等问题。

上面四个“方程”组求解,得出GDP5%左右的增速,可以说是比较保守的算法。我觉得今年达到5%应该不难,如果全球衰退没有特别严重的话,应该能到而且需要到这么个水平,不能再低了,再低的话容易出问题。因为疫后的中国经济社会,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去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欠账”。

这个欠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就业,去年得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就业人口拖到了今年来继续找工作,光毕业生就有两三百万,加上今年的1200万。所以,今年的第一任务就是提高就业密集度。

二是债务,过去三年为了抗疫,地方财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地方几乎掏空家底,整个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已经超过了270%,呈现出一种发散势头,即分子债务继续攀升,分母GDP却停滞不前。这些债务如何消化,肯定要靠经济增长。由于没有好的项目,私营部门的贷款意愿也明显不足,家庭部门甚至在削减债务。因此一定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防止陷入“债务—通缩”螺旋。杠杆率也可以看做是债务密集度,一单位GDP所承担的债务。因此,今年的第二任务是降低债务密集度,让杠杆率回到可控范围。

三是赤字。狭义赤字是传统的3%,专项债多安排5000多亿,保持了平稳。虽然今年有去年缓交的税集中入库的增项,但支出的刚性依然很大,宏观赤字率还是在国际警戒水平。1—2月的财政收支数据显示,地方财政赖以生存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塌缩了差不多一半,土地转让金也是差不多是去年同期的一半。可见,虽然总体赤字可控范围之内,但是地方财政的赤字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可以说是,有些基层的财政已经处于压力极限的区域。

所有这些约束条件和初始状态的限制,要在5%GDP增速和3%赤字下完成1200万就业以及其它高质量发展目标,比如减碳等,必须要做到“一降一增”,即:

降低债务密集度,提高就业密集度。

5%的总量增长是一定的,要在降低债务的同时增加就业,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调结构。怎么调?方向也很明确:优化债务结构和产业结构

债务结构优化方面,提高债务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率,这就需要:提高专项国债的占比,中央承担起更多全域公共服务支出的责任,降低地方债务负担;提高信用等级高、规范性高的国债占比,降低不规范的隐性地方债务占比,继续加快债务置换;提高使用范围更宽的一般债务占比,降低被项目约束过高、资金用途过度受限的专项债占比;提高证券化、标准化的地方债品种占比,降低非标、银行授信等透明度低的债务占比等。做好债务效率的测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单位债务产出,通过提高经济增长来逐步消解债务,将杠杆率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在基础层面需要大力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全力落实权责发生制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应用。

产业结构与债务的投向结构高度相关,面对1200万的就业目标,需要大力发展就业密度比较高的产业,才有可能完成任务。用5%的GDP增速来实现1200万人的就业,需要大力提高就业密度高的服务业占比。美国现在的情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其当前历史新低的失业率显示发展服务业是提高经济韧性,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领域。中国要扩大内需,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因为只有第三产业才能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推进、均衡发展,让“供给最大化的创造需求”。基于这个认识,今年的产业政策还要鼓励产业链有延展度,就业密度高,收入分配比较合理的第三产业,比如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疫情期间濒危的行业,基于改善需求的中高端房地产和工业服务等项目

—END—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