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吃相别这么难看!

伊利,吃相别这么难看!
2020年05月23日 11:29 风声声财经

文/金不换

5月21、22日,大会相继开幕。又到了各位代表建言献策的好时节,值得期待。

21日深夜,一位人大代表的“好”建议,不负众望,上了热搜。

内容是这样的:“建议将‘一生饮奶’纳入国家战略,要实现国家饮用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覆盖。”

品一品,这是好事儿。为了健康,没毛病!

可是,接下来的操作,让整个画风都变了。这位代表提出建议:“将跨境电商税率与一般贸易税率等同,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清单中剔除。”

说白了就是,以后买进口奶粉,得加税,而且不能像之前那么容易。

一边,提倡“一生饮奶”;一边,又拉窄饮奶“途径”。这好像并不是给百姓谋福祉,而是在推销自己的产品。

稍微查了一下这位人大代表的背景,怪不得,正是伊利实业集团质量检验控制中心的主任,李翠枝女士。

5月21日,京城电闪雷鸣,李代表忧愁风雨,为民请命。为了让广大婴幼儿和学生,喝上“健康”的牛奶(伊利),深入研究市场机制(调整税率),完美区分优劣贵贱(调整清单)……

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然而同时作为伊利的技术骨干,她当然也代表着自己的单位。

这些年,伊利背靠大树,市场占有率连年攀升,这也成就了其不可一世的秉性。

01  称霸市场

今年4月28日,伊利公布了去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营业收入、净利润连年上升,在亚洲乳业榜首上,呆了6年。

多年来,伊利的营收,都保持在国内22家上市乳企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其巨额营收,来源于市场占有率。伊利的市场地位,几乎达到垄断级别。

根据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伊利常温液态类乳品,市场渗透率为83.9%;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为86.2%。两项均为行业第一。

另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 2017 》数据显示,2016 年末,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 2000 万元以上)627 家。其中,销售额前15名的企业,就占到了全部销售额的一半还要多。

2017年,伊利和蒙牛的占比,分别达到 22% 和 21.8%,几乎占了全部销售额的一半。早在那时候,伊利和蒙牛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双寡头垄断的地位。

随后,伊利又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一系列方式,扩张地盘,加强对奶源、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控制,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那些没有竞争优势,没有“大树背景”的中小企业,只能被无限期挤压和淘汰。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句名言,“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

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曝出,由于几大乳企形成了寡头垄断,即便是按照规范生产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也无法获得“以质论价”的合理收益。

当时,有的养殖企业主,经常会遇到“毙奶”(送鲜奶遭拒)的悲剧:

“他们说不合格就不合格,根本不用第三方检测。”

“我们当天就找了第三方检测,发现脂肪含量完全达标,但他们就是不认可检测结果。”

“头3天某牛拒收,给某利送过去却没问题。接下来的3天里,某利拒收,某牛又表示愿意收奶。”

一顿操作猛如虎,养殖企业直叫苦。

2018年,类似的情况仍有发生。当时,一家山西的供奶企业,发布实名举报文章《奶农哭诉:伊利公司威逼利诱,不签假保证书就不给结算奶款》。

此后,双方进行谈判,不料这家企业法人随即失联,后被拘留,罪名:损害商业信誉。

可是在二审宣判中,这家企业又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本想维权,反遭维权,已是扑朔迷离。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整条产业链中,底层的养殖企业是比较弱势的一个环节。对于乳企给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

至于个中缘由,不外乎压价、扣点、扣奶等各种不必言说的道道儿。

如果说,养殖企业还有一丝据理力争的筹码。而那些私人的养殖户,则几无招架之力。

2016年,有养殖户在贴吧哭诉,自己家养的奶牛,必须投喂某乳企售卖的饲料。否则,生产的鲜奶,就没了销路。

养殖户之所以不愿购买这种饲料,是因为其售价高出平均市价2倍以上。可见,某些乳企生财有道,触角不仅伸到牛乳上,还伸到了牛胃里。

莫非,吃了他们的饲料,挤出来的奶,更香?

上游的养殖企业、养殖户已是苦不堪言;下游的普通消费者,日子也并不好过。

02  安全第一

12年前,危险致癌物“三聚氰胺”,出现在有着“免检产品”之称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中。举国哗然,群情激愤。

12年后,郴州“大头娃娃”事件,再次引发众怒,婴幼儿食品安全问题,那块早已破烂不堪的遮羞布,又一次被掀开。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按最新进展来看,这次事件已被定性为虚假宣传。说到底,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这“锅”总得有人背。

可是,那些尚在襁褓抑或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的“痛”,恐难弥补。

近年来,国产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十分堪忧。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几乎从未离开公众视野: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三鹿、伊利等名牌奶粉均出现问题,被责令下架;

2009年,味全幼儿成长配方奶粉和味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

2011年,乳品新国标制定,竟由乳企伊利、蒙牛合力起草,新标准不升反降,公众的讨论和质疑一直未断;

同年,一名1岁女婴,因吃合生元严重腹泄;

2012年,贝因美“异物门”持续发酵;

……

一次又一次挑动亿万家长的敏感神经,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几年间,国产奶粉逐渐失去消费者的支持,万马齐喑,几乎淡出了一二线城市。

家长没办法,只能另求出路,选择购买进口奶粉。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7年,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数量从4万吨增长到29.6万吨,涨幅超过7倍。

2017年,我国的婴幼儿父母们,为世界上奶粉出口量最多的6个国家和地区(欧盟、新西兰、瑞士、墨西哥、美国和澳大利亚),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出口量。

而另一边,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则由原来的65%以上,一路暴跌到30%以下。

是进口奶粉更“香”吗?并不是,是伊利这些寡头的产品实在没什么优势。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老百姓用脚投票的结果。

在这之前,大家还是很幸福的,起码有“选择的权利”。

可是,现在这份权利,却面临被削弱甚至剥夺的可能。而且,是被能够代表我们的“代表”,亲手拿掉。

03  伊举得利

李翠枝代表提出的“一生饮奶计划”,若能施行,首当其冲的便是亿万个在校青少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合计高达1.68亿。

我们为李代表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按每人一天一袋奶,一学年200天计算,一年的牛奶需求量为336亿袋。若每袋均价5元,合计1680亿元。

比伊利2019年全年的营收,还多出近800个亿。

而且,此牛奶需求量,还只是保守估计。当然,伊利市场份额并非100%,所以并不能独占新产生的这千亿需求。

不过,这并难不倒忧国忧民的李代表。为了让这1.68亿学生,每天都能喝上牛奶,而且最好是国产奶(比如伊利),代表奔走呼号,希图将跨境电商税率调整、婴幼儿奶粉从清单中剔除。

那时候老百姓选择进口奶粉的成本会更高,付出的代价更大。

梁启超先生有云,“少年强则国强”,李代表对此一定深信不疑。

但他还说过一句话,叫“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希望这句话李代表好好研究研究,十年艰辛,我们不需要你光彩照人的商业成绩,而是真正能在质量上,在安全上,给国人一份交代。

做人,要互相尊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