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近期,更是出现了一批模仿熟人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行为。这种诈骗是非常难以防范和警惕的,因为人们都很容易相信自己的亲朋好友,不会轻易怀疑他们的动机。因此,当骗子伪造了亲朋好友的身份,向受害人发起诈骗行为时,受害人就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或其他财产。
案例一:急救转账,你“同学”不是你同学
黄某和朱某收到高中同学“小徐”的QQ消息。对方称“表妹出了车祸,急需要4800元做手术”,需要他们帮一下忙。“小徐”首先问他们要了各自的银行卡账号,并给他们转了4800元,却说要24小时才到账,并让他们先通过自己的微信转钱给自己的表妹。
黄某和朱某想着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看到“小徐”发的转账记录截屏,也就信以为真,毫不犹豫加了“表妹”的微信,两人分别从微信转了4800元给“表妹”。然而事后得知“小徐”的QQ号被盗了,黄某的微信也被“表妹”拉黑了,他们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案例二:冒充老师
在冒充老师骗学生和学生家长这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冒充老师的身份潜伏在即时通讯群组中,对学生和家长以收取资料费,课外班辅导费或其他学杂费等理由,通过群内收款的方式诈骗学生家长的钱财。而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主要时间一般是在上午或者下午,在群内老师进行上课的时候冒充老师的头像,并且将自己群内的昵称更改为和老师一样或者极为相似的字样。
为了避免成为这种类型的诈骗受害者,我们需要采取强有力的预防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足够的警惕性,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以免受到骗子的欺骗。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仔细思考,不要轻易进入急于求援的状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家人、亲朋好友和警察等渠道获得安全知识和实用技巧,及时了解近期的诈骗形式和预防措施,提高自身的防骗能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