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几乎所有人都盼望着瞻仰他的真迹,不过因为年代久远,书法纸张难以保存,虽然不少博物馆标榜着王羲之的真迹,然而大部分都是唐宋的精摹本,即便是这些精摹本目前存世的也不过十几件!
比如说目前已知最为重要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就是唐代摹本,不过是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的一封书信,它却经手了米芾、赵孟、康熙等等名人大家,不过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快雪时晴帖》随之掠走,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9年10月,这样一个机会落在了上海博物馆的头上,因为当时的鉴定条件,它被定为赝品:虽然硬黄破旧,但它却皱皱巴巴甚至还有不少缺口;虽然有不少名人印章,但纸质稍显平常;虽然笔法非同凡响,但内容的确难登大雅之堂,“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不就是肚子痛不想见朋友吗!?
总之,很难想象它与书圣有什么关系——
就这样,它被丢在丢废纸的竹筐里整整三年:
文物部门需要定期对文物仓库进行复查,进行清理,1972年,负责书画鉴定、传拓工作的万育仁发现了这块硬黄破旧书发帖,长期接触大量的名人书画,万育仁练就了职业的第六感,尤其是这个作品有神,而且上面印有历代皇家典藏章——万育仁决定留下它!
因为那个年代,它又被耽搁了四年,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
因为《上虞帖》的珍贵,它也被定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实《上虞帖》在历史上就有一席之地,《宣和书谱》所载《得书》三帖之一就是它,宋徽宗赵佶印过“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南唐印过“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明代藏晋王府,之后归韩逢禧,清初由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所藏,嘉庆时为翰林商载所收,后来归大兴程定夷,然后就是上海博物馆——
《上虞帖》也叫《夜来腹痛帖》,就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