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还有读者记得,在我们去年一篇有关 Kiko Kostadinov 的专题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不断「推翻自己」,才是 Kiko 最大的魅力。拒绝固步自封,不断寻求风格进化,是我们眼中的 Kiko Kostadinov,最珍贵也最吸引人的特质。
恰逢近期 Kiko Kostadinov 和品牌女装线设计师 Laura & Deanna Fanning 姐妹,为了最新的 Kiko Kostadinov x ASICS NOVALIS 来到中国,我们有机会和他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度交流。而 Kiko 自己对设计、时尚和风格的看法,也再一次验证了,我们对他的解读。
我们希望 NOVALIS 是永恒的、独立的
Hi,Kiko,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
不,第二次。我 2019 年来过中国,当时去了北京、厦门、广州,但上海确实是第一次来。
所以上海和其它城市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
上海更放松惬意,更绿意盎然,有许多低矮的绿色植物,天气也很好,旅行的时候能心情更愉悦、更治愈。北京会相对更庄严,上海就会感觉更松弛更有趣。
我们知道你这次来是为了全新的 Kiko Kostadinov x ASICS NOVALIS 联名系列,这个系列包含了许多全新的服装和鞋款。这次特别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与之前的 Kiko Kostadinov x ASICS 系列有什么区别?
我们很早之前就开始在构思这样一个独立的项目,NOVALIS 虽然是第二季,但仍然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算是刚起步,但其实和我们之前专注于鞋类产品的企划是处于一个平行的状态,比如我们之前也做过一些三方联名,像是 HYSTERIC GLAMOUR x Kiko Kostadinov x ASICS。
所以这次其实更多专注于 ASICS 自身 DNA,以及我们对此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能推出一个或许在未来 5 年、10 年能够一直存在的一条线,或许这个系列不会有 Kiko 的署名,但它仍然能够表达我们的理念,能够代表 ASICS 在当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这其实已经不仅关于时尚,而是更多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
我们也看到这次系列有许多中性款式,比如一些男女皆宜的运动服、鞋款等,你们是如何把这种设计理念融入到每件单品之中的,设计之初是如何考虑的?
我们工作室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所以当大家谈论设计师应该如何执行他们的想法时,各个团队都会去尝试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然后我们会一起综合讨论。比如想要考虑设计一种日常的制服,你需要什么步骤来执行它?我们会汇总每个人不同的想法,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希望这些单品是「可互换」的,比如和你其它品牌的单品在一起也能和谐搭配,而且它能每天穿着,简单轻松地切换造型。这种思路会让设计不那么「过分用力」,而是更加自然随性。
这些单品就像「双关语」,比如我们设计一条裙子,可以把它当裙子穿,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条长裤、裤裙来穿。采用更加中性的版型剪裁,也可以用拉绳来自行调节。或者像是夹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穿着方式,以此来改变它的廓形。看上去好像穿着两件衣服:穿了一件 T 恤,又套了一件帽衫在里面。我们想让衣服更具有「可玩性」,但又不会太浮夸,尽量在前瞻性、试验性的设计,和日常实穿性之间做好平衡。不管是去参加会议、去运动,这些衣服都能在每天的不同穿着场景中,同时具备运动感、优雅感、松弛感。
比如我们有一条长裤单品,工作室的每位同事每周至少要穿它一到两次。我觉得这就能最真实反映这条裤子到底有多好穿。他们都能亲身感受得到。
我们当然会有些更偏时尚理念、造型理念的单品,但回到日常生活,比如想要出门遛个狗,或者下楼买个东西,或者是要参加个聚会、要去旅行等等,这种单品都会更实穿。
我觉得这些设计元素在工作中也能体现出实用性,我们在工作室也会穿,比如需要弯腰去给模特佩戴些什么东西,或者要需要用到一些机器设备的时候,它就会很便于你拿取物品和灵活动作,所以这种单品真的很不错。
其实我认为运动服装和日常服装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有人都想弥合运动服装与日常服装之间的差距,但其实二者本身没有太多不同。
你们和 ASICS 合作了这么多年,当你们刚开始这个项目时,ASICS 有没有给你带来过一些你从未见过的惊人创意或制造工艺?
这里面会有很多隐藏的细节,比如 ASICS 招牌的鞋底技术——GEL。我们知道这些技术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究和开发,而且不会华而不实。一开始我并不知道 GEL 这种凝胶鞋底技术需要花费十年来开发,但 ASICS 会向我展示和阐述 GEL 以及它的整个开发制作过程,非常特别。而且很多设计看起来造型感和功能性都非常不错,我们就能通过它来进行创作。ASICS 有非常不可思议的研发中心、运动科学研究所,他们非常专注于专业运动表现;站在我们的视角,就可以尝试在这些专业性能中,融入一些生活方式的设计思考。
这就像是在造一辆车,我们会看到所有的蓝图、手绘设计图,ASICS 还为我们制作了更简单易懂的切片演示版本,但一旦开始制作,就会有非常多详细的工序变化、发展进程,甚至精确到毫米的数据、不同的角度、组装方式等等,就像盖一座房子那么精细。
而且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ASICS 除了有这么精细的一面以外,同时也有非常具有创造力的一面。他们会思考鞋子的未来形态会是什么样的,会有哪些设计能够运用到这种构想上,会去亲手试验尝试。
而且所有 ASICS 的设计师都更喜欢自己亲手去做产品,你能看到一些在那儿工作了 20 年、30 年的资深设计师,有些人甚至已经是元老级的设计师,仍旧亲手参与设计制作。还会亲自手绘设计鞋子的形状、轮廓,而不是通过纯数字化的方式去设计,这非常令人振奋。当然,ASICS 也依然会收集非常庞大的数据、会进行精准的测量,我喜欢 ASICS 的一切,科学数字化和人文创造性共存。
你和 ASICS 所设计的产品,无论从结构、面料、设计各个方面,每次都能带给我们惊喜,我想这也人们这么喜爱你们的原因。
是的,我们一直尝试想给自己制造惊喜,这样人们才会对我们的设计感到兴奋,这像是一种奖励。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只要自己振奋起来了,外界才会对你所做的事情给出更为有趣的反馈。因为如果尝试预测人们的喜好,或是做一些「欺骗」的举动,觉得消费者什么都不懂,这绝对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消费者其实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因为他们看过了许多产品才最终决定要买什么。
所以当你构思产品时,优先应该考虑消费者。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东西是其他人都没未曾做过、或不知道的吗?所以我们想要尽量专注在所做的项目本身,聚焦在看起来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市场带来一些新东西。如果可以,那当然很好,然后就会期待消费者对此有所反应。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消费者或许需要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来反映和理解,有些关注熟悉我们的消费者,可能更早理解这些理念。直到渐渐地时间久了,会有更多其他人理解:「噢,kiko 做的东西原来是很有趣的,我也要买。」
你曾说过希望制作一些永恒、经典的作品,特别是在 NOVALIS 系列中。你认为自己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回头看这个系列,你对它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自己达成目标了吗?
是的,我觉得做到了。NOVALIS 第一季更像是一个小企划,像一次试水。这一季就有了更多其它不同的元素,比如更多 ASICS 的设计语言。我们用到了一种只在日本教师制服上使用的面料,它能带来一些独特的神韵和气质,并且做出新的延伸拓展。同时也依然保留了一些核心元素,比如不会过时的套头衫款式,上面几乎没有什么显眼的品牌名字或标识,还有一些全黑配色的版本等等…我觉得很满意,你需要知道所谓「永恒的单品」应该是什么样的,不会是特别宏大的东西,可能只是一些无处不在的细节、颜色运用,或是网眼面料等等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我认为这个系列会是那种,当我们老了、死了,但它依然能长久存在的那种作品。
「Ki 味」其实就是「不断进化」
其实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你们的时尚风格,在中国,我们叫它「Ki 味」,你听说过吗?
我们昨天在一家店里,他们向我们阐述了和这个类似的形容,但好像并不完全一样,我还确实没听过这个说法。
「Ki 味」风格非常受欢迎,它其实代表着一种你创造的风格,许多人都对此非常狂热。比如你设计的鞋款、裤装单品,一些混合着工装制服元素的运动装,诸如此类的。所以中国粉丝亲切地给出了这个昵称。在你看来,如果你要用一个词来描述「Ki 味」,你会选择哪个词来定义它?
我觉得它是「时刻变化的」,因为大多数风格都取决于你如何去混合不同元素,比如通过旅行来获取灵感,比如你有时候会在美国买一些有趣的东西,或者有从其它地方买到一些东西,你会对某些具体的事情感到厌倦吗?随着时间推移,有时候又会意识到我想穿凉鞋,所以又会在某个地方找到一双你喜欢的、有趣的凉鞋。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进化、一种成长,可能是一场有趣的旅行,结束后你发现这段经历成为你创意中的一部分,或是遇到某些人,看见喜欢的颜色,都会启发风格灵感。或许你会好几个月一直穿这些现在喜欢的单品,直到去别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些新东西。这就像在生活中,也会在不同阶段、各种不同经历中成长,进化;反过来说,你也会突然想起曾经我是怎样穿搭的,可能是「噢,我 15 岁的时候经常穿这些单品,又想重新购买这些单品再次穿上它」。所以我觉得这个风格的定义关键是在于「进化」、「变化」。
所以在你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时尚。它更像是你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或某种态度。
没错,我觉得如果没有经历和心态,时尚根本就不存在。时尚是个如此之大的词汇,在这其中我们只扮演了很小的一些部分和作用,我认为服装、或者穿搭的方式,应该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我也理解有些人想要采纳或诠释属于别人的想法、别人的风格,因为他们认为这很有趣,其实也没问题,可以亲身感受一些单品,是否适合自己,或是适合某些人。
你的时尚风格非常受欢迎,所以许多粉丝、设计师,都会追随你,模仿你,但你自己似乎一直在寻求风格突破,是什么驱使你这样做的?
我们其实都是从服装和时尚的角度出发的,如果想做一些事,设计一些作品,那就应该重视它,就应该把它当成是重要、特别的事来对待,这才是它存在的理由。否则完全可以从其它地方买,没必要自己去做。所以在这其中「自我批判」非常重要:「我们做的东西,会和其它东西很相似吗?」再次回到之前的观点,这些都需要基于人生经验、独立的个人观点,以及不同阶段受到的教育,童年成长经历,受到的文化熏陶等等来塑造。
所以我认为如何将经历的、知道的一切都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其中的关键。把喜欢的元素,或者是在展览上看到的艺术品,又或许是看到有人如何去穿着搭配等等诸如此类,都通过你的理念来进行融合。我在校期间也会一直被问到这些问题,当在圣马丁读书时,会考虑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会不断思考自己一直在做什么。只需要进入这个思考和执行的过程,然后消除掉那些不起作用的因素,直到找到并留下那些满意的元素,就能亲身融入到这个最终的过程中去。
一些艺术家、设计师,经常会说「他们不喜欢流行趋势」。如果所有人都喜欢这个流行趋势,那我就会不喜欢它。至于自己的作品,一旦我完成这些作品了,我就不再喜欢它们了。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
我觉得这像是一种「审判时刻」。有些时候,比如在做完季秀场后我会很开心,但坐在工作室里制作它们的那六个月时间的过程和点点滴滴,人们不会看到。显然,只有自己能直接看到这些过程。但对我们需要六个月的时间去完成这一季。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厌恶」的情感关系,当秀完成、进入商店、人们穿上它,还是需要重新和这些作品进行联结。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是这样,除了我们正在做的当季作品,其实还有三季作品等着去完成,但当新季作品进入商店时,没人会知道我们已经在准备新季的作品了。
所以就好像我们的时间已经在未来被切割开,这其实也很有趣,因为需要一直追逐「未来的趋势」,当然这个未来并不是传统字面意义上很遥远的未来,或许就是需要去追逐或者说创作可能在 2025、2026 年的趋势风格,需要对接下去的几年有一个计划。所以有时候确实很难「享受当下」,我们也尝试想要「享受当下」,但其实很难跳出自己的视角,从外界视角来审视自己。
有时候甚至是只有大家告诉我,做到了不错的成绩,自己才后知后觉。即便这个系列很成功,但我甚至不知道它很成功,因为我们当下已经在投入新的工作了。但也会有时候为这些「当下时刻」停下脚步,比如去旅行寻找灵感,见不同的人,接受采访,开会,获取粉丝、客户、消费者的反馈。这其实也很有好处,因为我也会对自己之前做的作品感到高兴,而不是一直只想着下个月、明年、下个系列的发布等一系列让人心烦焦虑的事情。我们并不讨厌它,但在「满足当下」和「即刻行动做下一件事情」两者之间,也开始逐渐建立起关联。
我想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工作的过程是很棒的。或许完成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对此很满意很高兴,但它反而就变成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回溯」过程:不喜欢这些作品,那就可以退一步思考,看看它是否能有其它可能性。
关于联名、艺术性和商业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
联名合作一直是你们作品中的重要部分,你们还记得有哪一个合作,是对你们的设计带来过重大影响的吗?
我认为是 Heaven by Marc Jacobs 那次合作,其实那是我成长中的怀旧之情,我在 2000 年初那个时代长大,对于那个品牌的市场,更多是针对男性消费者。所以我们更想给女生做一些单品,一些更有趣,更具有可玩性,而且能让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时代共鸣的人愿意购买的单品。那是一个有着多元发散魅力的时代,即便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它或许不是联名,但它依然将这个品牌推向了不同的、非常广阔的受众。思考这个品牌该如何在保留自己本身的精神内核的同时,以另一种新的身份面貌存在。所以我想对我来说,Heaven by Marc Jacobs 就是那个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的联名合作。
对于合作我有些个人的观点,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和 CAMPER 的第一次合作。我们和一位知识渊博的女士一起工作,她叫 Chasso,我觉得她为我们今后改如何与他人合作奠定了正确的基调,她给我们展示了大量的品牌档案,帮助我们非常多,让整个合作经历变得非常积极和深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也让我们能很好地思考应该如何与生产者分享想法,如何与人接触,这就像为我绘制了一副如何进行团队、如何交流沟通想法的蓝图。
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的受众中有非常多元化的、不同的群体,包括一些一线明星、艺术家,你们是怎样能在当下的时尚环境中,让自己的作品既能够保证独一无二、又能具备商业可行性的?这其实并不容易。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做到,虽然里面是有一些秀场成分的元素在,但其实我们的作品还是更多关于我们自己会穿,或是我们身边的人会穿的,或许是工作室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依然有许多这些考虑在其中。但有时候也会看到有些顾客就是特定地喜欢一些更大胆的色彩、印花或是廓形,所以这又像是一种设计上的需求指令。但总结这一切,其实所有作品一开始都带着一些叙事性,和一些艺术成分,但最终依然是为了要做出我们自己会穿的、实穿的单品。
我们团队里有很多很棒的女生,所以当我们创作一个系列时,我们总会想,工作室里的女孩们也会穿这些衣服。在每季系列中总有一个时刻你是为秀场做衣服,但当看到人们在 showroom 里挑选他们喜欢的作品,然后离开秀场,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造型风格,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好。
对我们来说,能够看到那些与当季创作主题概念相关的美好形象确实非常重要,但在那之后,看到有人能重新分解解读这些作品,这带来的反思其实也非常重要。在外面看到一些素不相识的女孩,穿着我们的设计打造出意料之外的风格示范,对我们来说也非常受启发。
我们希望作品能够不仅存在于秀场,因为这对我来说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只能在秀场上见到这些衣服,却不能在路上看到有人穿它们,这是时尚,但不是我感兴趣的那种时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做那些运动服款式,可以在秀场上穿着它们,也能看到你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它们。这或许就是所谓商业可行性,或者说实穿性,和创意能够产生共鸣的方式。
听起来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话题,这依然是围绕生活方式的讨论,人们可以每天都穿着你们设计的衣服,不仅是在秀场或是时装周。这就像是你们永恒的目标,你们永远不会停止寻找答案。
是的,很大程度上是这样。显然,会有那种时刻,你想要为秀场,为时尚创造些什么。想要凭借团队、系列作品,成为大众谈论的话题。但如果考虑到有关生活方式的理念,它压根就不需要什么时装秀,我们只需要开个店,拍一些 lookbook。但当我们想要创作一些内容,去讲述我们作品背后的故事,那还是需要一个 (秀场/时装周) 这样的平台。
我个人认为仍然存在这样一种女性服装,把女性提升到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状态。所以我想要扭转这种状态,通过设计的作品,让女性变得真实,并把它变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和消化的东西,去塑造一些真正人性化的女性形象,并且真正为这些女性去创作。
我认为现在有太多所谓「时尚」几乎是把女性当成人体模特,逼他们穿上巨大廓形的奇装异服,有时候这会让人失去人性。所以人们能够尊重女性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要从这个意义上来为女性带来提升,提升她们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把她们放在那个「神坛」上,但却给她们提供一些不适合日常的创作设计。
在 Kiko 和 Fanning 姐妹的言谈间,能够直观感受到,虽然他们一直强调「变化」和「进化」,但从初心层面来说,他们自己其实始终没有变:无论是那个年少青涩的自己,还是那个在圣马丁进修的自己,又或是功成名就后的自己,Kiko 依然还是那个爱着生活、爱着身边的人、爱着一切新鲜美好事物并不断为之创作的他自己。至于「时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那是个「太大」的词汇,或许也是最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