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穆胜
题图来自:AI生成
经济寒冬中,所有企业都面临经营压力,通过压缩组织规模来减负前行、确保生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穆胜咨询建议的是,通过这种结构化的调整来精炼组织,甚至调整组织模式,而非在压力之下粗暴裁员,导致组织被破坏。
有多少企业在合理减负,这个很难评。但我们知道的是,不少企业都在粗暴裁员。尤其是有点名气的公众企业,非常害怕裁员这类负面消息,于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说辞。
其实,裁员不见得是负面消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里,某些企业被并购之后,新股东入主企业,第一件事情就是做组织扁平化,随之而来自然就是裁员,这往往被视为利多消息。
资本市场的看法很简单:第一,扁平化形成的减负会大大压缩中层管理人员规模,减少人工成本和其他周边成本的浪费;第二,扁平化导致组织层级更少,会让信息的上传下达更加高效,让企业整体更加敏捷。
有心人不妨盘点一下,当下国内企业的裁员减负,有多少是为了短期降本的粗暴为之,又有多少是为了长期经营的合理操作?对于后者,一旦他们被爆出在裁员,立马就会跳出来澄清。
我们顺手总结了一下,这类企业的几套标准说辞,欢迎大家自拿自取:
1. 否认裁员数据。你说3万人,人家说数据有误,30001也是有误,29999也是有误,但却给人感觉自己被误解得很深,被造谣了。好说辞!
2. 强调在创新升级,并进行了相应的组织调整。说“创新升级”,让外界感觉自己还在发展,势头不减,雄心壮志;而只要业务在变化,谈“组织调整”就显得合理了,动组织,有增有减嘛,你们怎么能只看到裁员的部分呢?事实上,10个部门被调整了,其中9个部门在大幅减员,1个部门微增几个人,也叫“有增有减”。
3. 强调布局调整,并进行了业务板块的调整,人才内部流动。不要让外界感觉自己在被动调整,壮士断臂,而要让外界感觉自己在布局谋篇,主动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一些业务板块。另外,放弃业务板块带来的负面舆论也很好解决,就说相关业务板块的不少同事已经完成了内部转岗就行了。反正又没有人去查有多少人转岗了,转岗之后的待遇如何(有无降职降薪)也不知道,只要企业提供了转岗机会,有人转岗成功了,这个说辞也是成立的。
4. 强调业务变化,并进行了岗位设置调整。业务有变化,调整岗位设计很正常,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这种动作。一定要强调既有新增岗位,也有部分存量岗位优化,有增有减,属于常规调整。
5. 强调人才合理汰换,强化绩效考核,优化人才机制。其实,这个在人才管理中也很常见,流水不腐嘛,有人进,有人出,有人上,有人下,才是正常状态。但我们淘汰了100个人,引进了1个人,降级(降薪)了100人,晋升了1人,也叫“有进有出”“有升有降”。这种说法其实毫无意义,只要企业还在,招聘和晋级工作都不会冻结,都会有人进入、有人晋升。
6. 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其实,这是比较“贼”的一种说法,无非是主张企业已经对各个业务单元进行了充分授权,由他们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灵活决策。这样一来,就直接否认了总部有大规模裁员的统一行动,因为“都是下面在操作”。进一步,人家还会说,我们各个业务单元的情况不同,“有增有减,有进有出呀”。至于总部有没有统一规划,有没有下达裁员的统一标准,甚至数字,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7. 回归初心,重新出发。强调当前企业有了官僚化作风,背离了企业创立时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要通过组织精简,岗位调整,人员汰换等一系列手段来“提质增效”“去肥增瘦”“重新出发”。其实,提出这个说辞的企业,往往是主动调整,基本盘还在,一般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
没有底气的企业,敏感至极;真有底气的企业,直面真实。正如你骂比尔·盖茨是个穷鬼,他会回应你吗?破防,无非是因为自己被点中了要害。看来,这类企业的裁员,真是受迫之下的粗暴操作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