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真叫卢俊
“无论是对于上海还是别的城市,现在不主动出去,你就很可能被别的城市赶超。”
这是曾经我们写过的关于上海招商引资的话。
的确,哪怕是对于上海这座经济总量超4万亿的城市,在过去一年也在铆足劲走出去,抢回订单。
只是没想到的是,就在1月不过几天,甚至还没来得及正式进入春节的时候,我们看到今年的上海是如此迫不及待:
单就12月10日~1月6日,暂且不论市中心,包括临港、虹口、奉贤、青浦、金山、徐汇等区域早早地就举办了属于自己的新年招商引资大会。
激烈到何种程度?
就是已经提前发展到全面渗透基层街道。
最近的12月南京东路街道去了嘉善、太仓,新成路街道去了江苏、河南,11月天山路街道去了重庆......
更夸张的,不止走出去这个动作,有的区连今年的招商KPI都写好了。
以青浦为例,一开年就给自己定下了多达10个新年小目标。
包含引进投资额超50亿元的高端制造业项目1个,5000家以上的高质量企业、重点实验室、文旅项目,以及引进合同外资、实到外资9亿、4.5亿美元......
这堪比年终述职版本的目标任务,就好比年终突然多了一位坐在你身边述职满分的同事,看得我都有紧迫感了。
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密集招商动作背后,也让我们窥视出如今上海对待资本引进的几个变化,非常意想不到。
一
来上海的外资,有了变化。
第一个典型的改变,是来自外资利用与企业引入上,相比过往外资资金利用的快速直接,开始偏向更长久发展的企业端引进。
什么意思?
要知道作为国际都市上海都是最受外资青睐的,而如果仅看利用外资上,整个2024年1~11月,上海实际使用外资156.9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确实下降28.9%。
一方面也是因为此前基数太高,即使有所下降总量依然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上半年上海吸引外资总量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但另外也让我们看到,上海这些年越发把注意力放在外商投资企业上。
就是你会发现即使在2023年高位之上,截至2024年1~11月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533家,同比增长2%。
换句话说,去年每个月平均就会多出503家外资投资企业。
而这些新增企业里,尤其是向外资独资企业倾斜。
其中包含3038家都是来自外资独资企业,不仅同比增加10.7%,而且占到新增外商企业超一半的量。
提到外资独资最先想到的就是特斯拉,毕竟当初上海可是真的在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特斯拉在)上海建厂。
不仅提供185亿元低息贷款,还以只有市场价一折的价格出让了临港86万方的土地,无论是魄力还是力度上都称得上史无前例。
所以先有珠玉在前,就在2024年12月底,日本丰田汽车也表示将在上海市内建厂生产高档车品牌“雷克萨斯”。
在此之前丰田主要依靠与合资企业运营,而这也是丰田首次单独建设并运营工厂,预计2027年就要投产。
并且丰田也喊出口号,要在2030年之前年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雷克萨斯车型在2035年之前实现100%电动化。
再回头来看如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平均30多秒造一辆车的速度,全球占比一半的产量实力,完全可以期待下上海会再拥有一座“超级工厂”。
二
还有两个外资合作趋向蓬勃,船舶和医药。
是不是有点意外?
先来说下2024年上海的船舶。
不同于外资独资造厂的声势浩大,或许因为上海确实没啥海景资源,所以很大程度上容易忽视上海其实拥有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港。
自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8万标准箱,上海港已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而整个2024年,也绝对是上海船舶工业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给大家感受下上海船舶破了多少项纪录:
1. 2024年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TEU)装卸成功完成,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
2. 全球单笔新船订单金额最高纪录诞生,沪东中华一举拿下卡塔尔能源“百船计划”共计24艘超大型LNG运输船订单。
3. 中国船企拿下全球首笔ULEC订单,江南造船与Eastern Pacific Shipping Pte.Ltd.(EPS)签订6艘全球最大15万立方米极大型乙烷运输船(ULEC)建造合同,成为全球首家承接该船型订单的船企。
4. 创造中国LNG运输船年度交付新纪录,12月18日,沪东中华自主设计、建造的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绿能珠”号。
尤其是中高端船型订单占比,不仅在上海三大船企占比首次达到100%,也因为集装箱船实现大批订单的承接,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订单金额累计逾200亿人民币。
于是这样的成绩又在反向吸引更多优质外资总部来到上海,就在1月2日,全球领先的船舶管理公司OSM Thome的中国总部正式落户虹口北外滩。
而目前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公司,有多达15家都在在虹口设立了跨国公司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
看来今年的虹口北外滩又要繁忙起来了。
如果说上海船舶运输的一箱箱货物,吹响的是上海走向世界的鸣笛,那么关于外资医药的变化,就切实和人群福利相关。
不仅是早在去年9月,包括上海、北京国内9个城市试点推进外资独资医院设置工作。
而岁末年初也在推动着外资更好地在上海开展业务。
首先是针对以前外资一直不能在国内进行的细胞和基因治疗。
就好比芳拓生物科技(上海)大部分资金来自香港,于是将腺相关病毒的基因治疗业务都放在苏州子公司。
但如今默克检测(上海)有限公司等6家外商投资企业顺利在上海张江完成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变更,自此可以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相关业务。
包括在最新的1月7日,AI制药领军企业英矽智能宣布获得来自沪港两地联合E轮融资,领投方分别为浦东创投和惠理资本,总规模超过1亿美元,也将把中国区科技总部落户在浦发上城。
更重要的是,也因为有了这些外资引入,对于个人而言,更多外资的优质医疗资源也被纳入医保。
类似上海伽玛医院、上海德达医院均可按三级医保结算。
所以无论是船舶还是医药,都可以看到上海在外资招商与推动上的用心。
三
但是还有一个意料之外:要走进强二线城市。
国外的月亮可能很圆,但今年国内市场也意外的香。
如果各位有留意过上海最近的招商引资动作,目标已经有了明确转移:瞄准强二线城市反向招商。
最有这种感觉的是合肥。
要知道以往我们对于安徽的印象,更多还是安徽6100多万的人口,其中1100多万人都在外地。而作为离安徽较近的上海,大概23%的外来人口都是安徽人。
但现在再来看,不仅是年底11月就有闵行、长宁两个区先后赶赴安徽合肥招商考察。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合肥市工信局组织部分县区工信部门及全市30余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企业也来到上海开展产业对接交流活动,举办了“合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接交流会”。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今年我查询上海招商计划时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做上海招商要有“投行”思维。
直到我看到上海与合肥的合作,也才恍然明白还有哪座城市比得上风投之都合肥更好的参考呢。
当年那个被合肥风投的新能源汽车,如今截至2024年10月21日,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在2024年前三季度甚至超过了上海。
所以上海和合肥的合作很好理解了,就是更好推进新能源汽车长三角一体化。
而除了家门旁边的合肥,还有更远的两个西部城市也进入了上海招商的视野——来自川渝地区的成都、重庆。
记得在2023年上海首次到成都招商引资,那时候还震惊于上海会来到“身价”仅为自己一半的成都。
而自那次主动出击之后,如今这股趋势更加明显也非常坦诚与直接。
就好比最近才去过重庆和成都的奉贤,就表明要学习借鉴川渝两地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吸引优质企业、重点项目、重大成果进一步集聚南上海科创中心。
四
所以今天跟大家聊的其实不止招商引资的动作。
因为在此时此刻我想没有哪座城市不会意识到要抢外贸、拼经济,尤其是在岁末年初这个情绪最浓烈的时候。
但越是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刻,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各种年终榜单数据吸引,会因为看见一些城市一些企业一鸣惊人而发出赞叹与艳羡。
但是别忘了,我们看到的变化,很可能是别人在一年前就做好了的规划。
这也是为什么从年底到开年不过10天,上海已经蓄势待发全力以赴冲刺招商引资。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朋友圈又刷到一个消息:
根据上海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这也意味着,仅有的两大4万亿级城市上海和北京中,上海很可能会抢先一步,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GDP城市,也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这个数字其实是来自2023年上海GDP4.7万亿元,叠加前三季度4.7%的增速以及经济普查的调整估算而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多了提前一步未雨绸缪。
这是上海此刻就要走出去招商引资的原因,也是不被赶超的底气。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