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与东捻军的尹隆河之战 刘铭传为什么先胜后败?

淮军与东捻军的尹隆河之战 刘铭传为什么先胜后败?
2022年09月03日 11:17 黑子的篮球梦V

【太平天国系列344,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1864年夏,曾国荃带兵攻陷天京,随后李秀成、幼天王、洪仁等人纷纷被抓,太平天国灭亡。但是,那个时候清政府控制范围内仍旧有很多叛军,北方以捻军为主,南方以太平军残余势力为主。遵王赖文光没有带着自己的部属在南方继续扛清,而是选择了北上汇合捻军。

1866年,捻军在河南境内分化为两支,一支以赖文光和任化邦为首,是为东捻军,另一支则是西捻军,为首的是张宗禹和张禹爵。同年底,东捻军往湖北境内挺近。东捻军活动的地方一直在山东河南境内,这一次往南发展立刻让清政府警觉起来,于是要求曾国荃、刘铭传、鲍超等人纷纷带兵奔赴前线,对东捻军进行围堵,最后将之歼灭。清军各部分很快到达指定位置,将东捻军包围在臼口(今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镇)一带。1867年初,东捻军先后击伤湘军将领郭松林,击毙淮军将领张树珊,顺势想要渡过汉水,结果被湘军水师,只能沿河行军。刘铭传得知东捻军所面临的局势后,带着铭军杀奔而去,在冠山口击败东捻军,东捻军溃败至尹隆河等地修整。与此同时,霆军在鲍超的带领下往臼口行军。

2月中旬,刘铭传得知东捻军在尹隆河汇集,于是写信给鲍超约定次日某时辰两军在尹隆河夹击东捻军。1867年2月19日尹隆河之战爆发,不过刘铭传为了独领功劳,将约定攻击的时辰提前了一个时辰。铭军到达战场后,留下小队人马守辎重后率大部队直接对东捻军发起进攻,取得了前期的胜利,直接打散了东捻军前队的马队和步兵。而后东捻军一支奇兵绕到铭军身后,刘铭传以为东捻军要偷袭粮草辎重,便抽身回撤,导致队形混乱,东捻军趁机杀来,铭军数员将领伤亡,全军战死近千人,只能且战且退,直到鲍超率霆军赶到,铭军才一转颓势。为什么在尹隆河的战斗中,铭军会先胜后败呢?小佛觉得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铭军为啥先胜?刘铭传在得知东捻军的状况后,直接就杀奔过去了,可以说是打了捻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样的突然出击,不胜才怪了?

其二,铭军为啥后败?铭军失败的原因,小佛觉得比胜利的原因多了太多了。首先,铭军在首胜之后,继续追击东捻军,当时的刘铭传只想立功,不愿意鲍超去分一杯羹(打了败仗之后,刘铭传汇报情况的时候说鲍超迟到害得自己孤军深入损失惨重,把铭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鲍超,人品真是有点差啊),于是贪功冒进,将自己的军队置于险境之中。曾国藩曾经对刘铭传有过评定,说刘铭传一带兵打仗就不冷静了,容易轻敌和意气用事,“好战轻敌”。其次,东捻军和太平军不同,因为一直活跃在北方,地势平坦,军队中马匹多,整个部队骑兵较多,整体机动性强,善于迂回包抄作战,而且捻军很有眼力见,一般都会对准清军的粮草辎重进行偷袭,这也是为啥刘铭传会部队突进之后害怕捻军偷袭粮草,才倒过去,直接导致部队混乱,结果在军队掉头的时候,捻军直接过来杀他们措手不及。

再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刘铭传手下有20个营,总数接近万余人,还要去除两个留守辎重的营,那么参战的铭军就只有九千人,而和铭军接触的东捻军有十多万人马之多,其中有近四万人是东捻军的精锐部队。以上分析是小佛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拍砖。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