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生死劫,互联网巨头们折戟的金融梦

P2P生死劫,互联网巨头们折戟的金融梦
2019年09月17日 12:22 苏说财经

作者:陶仔

编辑:苏文

来源:苏说财经

3月底,刚过完10周年的红岭创投宣布清盘,网贷圈网红“老周”直言袒露,“预计损失10亿到15亿元,不良资产达107亿元。”

7月中旬,平安集团下的陆金所宣布退出P2P。刚完成C轮融资,估值高达394亿美元的“网贷一哥”放弃核心业务之一,约65万人等着984亿元债权回款。

8月底,纵横股市、楼市20余载的地产大亨戴志康自首。成立27年的证大集团却毁在了5年经营的P2P业务上,资金窟窿约50亿元。

虽然杯水车薪,但这也算是网贷圈有责任的几位代表了。在2018年的P2P“生死劫”中,大胆跑路、光明正大地“嘲笑”出借人智商的平台更不在少数。

P2P、网贷、互联网金融……这些初衷是好意的概念,已经被一批批跑路的人搞臭了。但,真实的资金需求又摆在那里。供需不平衡,必然有谋利者以身试法。民间融资靠堵是没用的,疏更关键,监管从后台走向前台。剩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么收编,要么整顿,P2P、网贷也走上规范化运营。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调整了金融板块。从ATJ,到百度、网易、小米、苏宁、360,再到新兴巨头TMD,布局互联网金融板块短则3年,长则15年。严监管下,巨头们的网贷业务能恢复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吗?

1、淘汰下的乱象

2007年6月,拍拍贷在上海成立,中国网贷行业从此诞生。

此后的4年时间,网贷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暴富,P2P还没违背初心,高收益低风险一点点刺激着中产阶级的“理财梦”,32家元老级平台上线。不过,谁也没想到,周期轮动,监管加剧,如今这32家只剩下7家在运营。

2011年以后,网贷平台开始进入发展爆发期。此时的中国,刚经历完全球金融危机,4万亿资金涌入市场,依靠消费“买买买”来拉动经济被视为良策。但资产巨人银行们的转型来得慢了些,马云高喊“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已经3年,他们还是不为所动,是互联网巨头们再次搅动市场,开启了消费金融的大门。

期间,阿里也完成了从与银行合作放贷到独立运作的过渡。阿里小贷、蚂蚁小贷先后成立,开始向淘宝用户、电商企业放贷。随后,腾讯、网易、新浪、百度、京东,相继推出了小贷业务、理财平台。

金融,带着高收益、高市盈率的光环,给了巨头们一个流量变现、提升市值的新渠道。要知道,下沉市场、4.8亿活跃用户的拼多多市值还不足400亿美元,但C轮融资后的陆金所估值已经达到了394亿美元!

巨头们纷纷高举旗帜,入局金融,一次次完成了从拓荒、布局到收割的轮回。业务类型从给商户贷款到给个人消费贷款,从场景明确的电商服务到快速审批的现金贷业务。利益面前,企业掌门人的责任感也在摆动,有人能坚守、克制,也有人贪婪、沦陷。

现金贷是P2P集体暴雷的罪魁祸首!

收益高过白粉的现金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害人精、各路神仙、骗子,他们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迅速崛起。2016年前后,一家P2P公司一个月可以轻松放贷几十亿,“校园贷”、“714高炮”利息年化收益率高达1500%!不仅要钱,黑色催收也要了年轻人的命!

“整个行业疯了!”

面对如此乱象,监管来势“汹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出台,P2P行业第一轮洗牌如期而至,害人精、神仙骗子们在这次监管大潮中逐步撤退,P2P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稳定在2000家左右。

信仰破灭后,只剩下溃散。就像2008年房地产只涨不跌的逻辑下,整个华尔街被逼走向庞氏骗局之路,最后一片雪花落下时,瞬间失控,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贝尔斯登倒下、雷曼兄弟破产、监管市场均失效,所有人都在为此前的泡沫买单。

P2P也一样,从泛亚交易所的庞氏骗局,到e租宝的崩塌;从杭州到深圳再到全国,局部流动性转变为全国性的恐慌,信心崩塌后,民间金融集体兑付掀起了暴雷潮。2018年最惨的时候每个月有200家平台暴雷。

在这场“财富消灭运动”中,中产阶级洗尽铅华,一无所有。他们不仅损失了百万投资,体面和尊严也突然成了奢侈品。去年7月中旬,他们自称“难民”,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聚集到京杭大运河附近的廉价旅馆,白天顶着烈日或暴雨,像无头苍蝇一样,奔走于杭州各区,寻找追回财产的任何一丝可能性。数以万计家庭的数十亿财富,突然蒸发,所有人被生活抛到了从未到达的境地,维权成了他们的日常。

3年整顿后,监管没有一丝放松的迹象,互联网金融也向“互联网”倾斜,“金融”交还给金融机构。

牌照收紧,从源头约束经营。原先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企业有资格试点个人征信业务,但试点3年后,个人征信业务统一收编。2018年5月百行征信成立,这是央行发布的唯一一张个人征信业务许可证,阿里、腾讯不再单独从事个人征信。征信资格收回,互联网企业再做放贷业务恰似无水之源。

备案再次延期,不确定下网贷平台纷纷弃车保帅。降存量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各网贷平台纷纷响应监管号召,主动调整姿态。陆金所表示退出P2P是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美股上市公司们,如信而富6月也宣布正停止相关业务,向新助贷业务转型。

信息中介的P2P不再有轻资产优势。对P2P的监管出现了新思路,提出注册资本金、一般风险准备金、出借人风险补偿金等要求。对于陆金所千亿余额而言,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30亿、出借人风险补偿金60亿,合计90亿元。这90亿元放到银行,一样可以做到千亿规模,P2P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这样看,陆金所舍弃P2P也是必然选择。而且,P2P也要接入征信系统了,违规成本骤增。

连续密集的监管下,效果立竿见影。网贷平台规范化运营,问题平台逐渐减少。今年7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额为900.28亿元,同比下降62.19%;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787家,相比2000家,又清理了60%;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问题平台19家,比去年情况好转很多。

投机分子被出清后,网贷平台集中度显著提高。虽然还剩787家平台,但TOP50的平台未偿贷款余额占全行的比重已经达到90.3%,TOP10占比重达到54.1%。

233.65万借款人,贷款成交量900.28亿元,人均借款仅3.8万,他们是银行们不太会覆盖的长尾客户,可能资信不够,可能急用等不了银行审批。服务这个群体,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初衷。

在网贷行业集中度提高后,尾部的企业将在监管下良性退出,少部分转型助贷、小贷、消金。但转型门槛较高,除了小贷、消费金融的资金门槛和牌照外,助贷模式还需要足够的客群、业务量来验证风控模型有效性。

这就给了互联网巨头们机会,他们既有资金,又有流量。但他们能回归互金的初心,重拾投资人的信心吗?

2、巨头们的转型

覆巢之下无完卵。严监管下,互联网巨头们也不能幸免。

最近3年,监管机构释放的信号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企业们做好通道、技术服务即可,再整一个金融控股集团是不太可能了。牌照越来越难申请,有了牌照也要备案,对备付金、资本金设限,像正规军一样监管。

宽松的监管一去不返,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调整方向:从互联网金融公司转为科技公司。

最先调整方向的是蚂蚁金服。

2017年3月21日,蚂蚁金服宣布定位于Techfin,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2018年初,蚂蚁金服回归阿里,利润非常亮眼的蚂蚁金服加大技术投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18亿元,相比2017年赚了132亿元,蚂蚁金服在技术转型的道路上走得非常决绝。

去年6月,蚂蚁金服称:“未来5年内,蚂蚁金服的重心由支付、消费金融转向技术服务。提高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34%升至65%;降低金融服务收入,预计从11%降至6%;支付的收入从54%降至28%;蚂蚁金服整体收入预计从2017年到2021年每年增长40%。”蚂蚁金服还推出“凡星计划”,收归一众小贷公司。

从Fintech(金融科技)到Techfin(科技金融),蚂蚁金服去金融化,大刀阔斧地改革,从赚C端利差的钱转为赚B端技术的钱。

不同于阿里的独立品牌“蚂蚁金服”,腾讯金融板块一直低调隐于腾讯各事业群中,直至2018年架构重组,腾讯金融科技FiT才正式面世。2019年一季度,腾讯才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单独列出来,虽然金融牌照齐全,腾讯也响应监管号召,向金融科技转型,为金融企业服务。

AT两大巨头,即使已经拿下了全牌照,也在监管面前放下了姿态,聚焦为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服务,并在原基础上继续支付、理财等持牌业务。

还没有拿全金融牌照的京东、百度,也只能曲线操作,面子上还要顾全,纷纷表态不会做成金融控股集团。京东金融说:我们的全部金融资产会转让给金融机构,从自营金融转为服务B端金融机构。百度金融说:我们不会谋求全金融牌照和控股权,只会获得必要的未来“试验田”以验证金融科技能力。

不仅说到,也要做到。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CEO陈生强屡次表态“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存在感不太强的百度金融也改名“度小满”,强调技术的赋能,希望“凭借百度金融科技能力,百度金融将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

另一低调的巨头苏宁金融,用实际行动表示正在转型。苏宁金融在大数据风控、金融AI、区块链、物联网核心金融科技方面进行投入建设,加快转型金融科技公司,输出金融科技能力。

本想着借金融提高收益、提高市值的,万万没想到监管方向没再回暖。互联网巨头们硬生生地从一个“运动员”转变成“后勤人员”,京东、百度纷纷将金融业务剥离体系,独立出去。可能更适应监管,也可能寄希望于在A股独立上市。

同样独立出来的还有小米金融、360金融。

这两家也不是一个风格。劳模雷军还在愁市值,小米金融发展得也不温不火,还没来得及表态转型科技金融。而360金融虽然高调表态转型科技金融,强调用户、流量、大数据,但现实中,加足马力做助贷。前者觉悟有点慢,后者有点言行不一。

2015年6月,小米金融正式成立。4年时间,小米在金融的布局路径与BATJ类似,从支付切入消费金融、商业保理等业务领域,同时参股和收购获得银行、保险中介等金融牌照。2018年底的小米金融还处于亏损状态。

而晚了小米金融一年成立的360金融,已经分拆单独上市,赚得盆满钵满。2016年7月,360金融成立,9月上线核心产品“360借条”,仅仅两年后,季度撮合贷款额跃升至行业前五,2018年底便挂牌上市。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实现营收20.09亿元,同比增长235%;净利润7.20亿元,同比增长340%。

360金融的成长速度绝对是红衣大炮的风格。当年的3721网站、免费杀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炸了几乎所有的电脑,最终卸载无门。360金融也一样,广告语满满的抖音风格,诱导式借贷。但是,360金融的牌照却是少的可怜。

相比于小米金融的克制,360金融无疑是快刀割韭菜。

当然,除了转型做技术的,继续做金融的,也有大佬直接割舍金融板块的。

丁磊不仅卖了网易考拉,也将金融板块彻底剥离。作为最初一代门户网站巨头,网易对金融的布局较早。2009年网易推出了在线支付平台网易支付,2012年也成功拿下支付业务牌照,2015年又拿下小贷牌照,支付、理财、线上贷款三大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然成形,网易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

但网易金融也没躲过P2P的暴雷和监管整治。2017年9月,网易众筹网站“三拾”停止服务;2018年9月,网易领投的P2P平台“惠人贷”被立案调查,其类金融业务"一元购"也被监管叫停;网易理财2018年11月公告,将于12月1日下线所有产品;2019年2月15日,网易旗下网易保险也发布公告称,将在30天后停止服务。随着网易考拉被卖,归属于考拉的网易白条也没了用途,支付牌照可能也会转手。

剩余的互联网新巨头们,不幸运地赶上了牌照趋紧的时代,金融业务板块还没成形,更谈不上转型。

  • 折腾了5年的,终于聚齐了支付、小贷、民营银行、保险中介牌照,但业务量还没起来,也屡次被点名批评。如今,美团聚焦支付和借贷,一边给用户“生活费”,一边给合作商户发放“生意贷”贷款。美团金融

  • 今日头条试探性动作很多,但无缘牌照,只能打擦边球。2017年7月在宁夏银川申请了小贷牌照,但至今未获批;又被传出收购了保险经纪牌照与支付牌照,但也没有后续下文;2018年7月,低调上线现金贷产品“放心借”,但至今也是无“牌”经营。

  • 滴滴紧密贴合出行场景,初步形成金融生态。目前已经取得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销等5块金融牌照,但货基产品“金桔宝”已经暂停更新,理财产品“好享富”则让南京银行直销,滴滴也在迷茫于导流和自营的权衡。

不仅互联网企业们玩起了金融,手机厂商们也看上了互金的蛋糕。小米金融CRO陈曦离职,履新OPPO金融CEO,看来OPPO接下来要复制一下小米金融了。而2018年年底,原网易金融总裁王磊加入了vivo金融。再早些,华为Pay已经接入了苏宁金融的“任性贷”。

22万亿的消费金融蛋糕,亟待流量变现的互联网巨头们不想放弃。

但回顾过去3年,监管频频出击“雷霆手段”。金融牌照收紧,入场券基本发完,门槛已经形成。巨头们只能整合已有资源,转型是被动,但企业家们也有选择权。

3、企业家的责任感

毋庸置疑,阿里、腾讯是转型的模范代表。

对他们而言,金融可以不成功,但不能越线。当然,对他们而言,牌照、流量、大数据都占优势地位,成功是大概率的事情。赋能中小银行,也能实现金融去中介化、对接资金方和需求方的初衷。

但也有巨头们有心无力,转型助贷业务成了最佳选择。中小银行资金混合互联网流量,助贷行业如脱缰野马,增长呈放大效应,引来各方加速布局,消费金融便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助贷的持续性需要流量支撑,转型助贷也陷入了流量见顶的循环中。

有些机构就会铤而走险,重操旧业,通过会员费、意外险、强制搭售商品及各种名目的服务费,变相提高综合收费,破了36%的限,向高风险用户渗透。也有些机构,聚焦存量用户,提高复借率,提升借款额度,如360金融,季度复借率超过60%;拍拍贷,超过70%;玖富和趣店,高达90%。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一代年轻人成了史上对金钱最有支配地位的一代人,也成了负债最多的一代人,每天活在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里。

现金贷崩盘后,无数人跑路,也有人主动清盘、适时退出、自首认罪,这是他们的责任。

如今,现金贷换了个名字,以助贷的形式存在,也拉扯进了互联网巨头们,这批曾经体验过财富顶端、走在技术前端的人能否抵挡住诱惑,能否实现基业长青呢?

互联网金融“去金融化”的监管方向不变,在助贷业务的监管到来之前,互联网巨头们是选择向真正的科技金融转型,还是对韭当歌,先赚钱为快,就看掌门人的主动选择了。

善恶一念之间。

独立视角、温度写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