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更”和“刻”

古代的“更”和“刻”
2020年11月25日 12:42 曹媛浪生活

古代的时间不是24小时,而是12个时辰,每个时辰是2个小时,五更出现于先秦

一更,一鼓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二更,二鼓在亥时,又名定昏等。

三更,三鼓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

四更,四鼓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

五更,五鼓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月、早晨、日旦等。

其实,五更不是非常准确,因为每个季节的日夜长短不一样,一般,一夜分五更,每更分五点,一点是两个小时平均分五份,一份24分钟,比如三更三点就是23点72分,凌晨12:12,三更是从晚上11点开始算的

古代除了用圭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应该是在十一点44分左右,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