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宫剧的朋友相信对“顶戴花翎”这几个字并不陌生。在很多剧目中,都有被免职或罢官的场面,而且大部分台词都会伴随着一句话:“摘掉他的顶戴花翎”。由此可见,这个”花翎"应该是清朝宫廷官员的“标准”。因此,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到底什么是“顶戴花翎”呢?
清代官帽按佩戴季节分为两类:一类是帽形官帽,夏季佩戴,呈圆锥形。俗称“喇叭形”,制作材料主要是藤席;另一种是冬天戴的保暖帽子,它是一个元宝形状,主要由绸缎和动物毛皮制成。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帽子,在顶珠的下面都会配上一根空心的羽毛翎管,通常是由白玉或翡翠制成的。那么,这根空心翎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实际上,它就是用来插“花翎”的。因为官帽上的花翎主要是用孔雀羽毛做成的,分为一、二、三眼。这里的“眼”实际上是指孔雀羽毛上的圆形,类似眼睛的图案,一眼就是一个圆圈。因此,花翎上面的“眼”越多,就证明这个官员的等级越高,三眼则是最高级别的官员。
清初,有资格享受三眼花翎的主要是皇室成员,如太子、郡王或贝勒等;其他清朝宗室、镇国等亲属、额附等。则佩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职的臣子、统领都有资格穿单眼的花翎,但外臣却没有被赐花翎者。由此可以看出,佩戴花
翎是清朝时期具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对于皇亲国戚,各路宗亲来说,一出生就拥有了佩戴花翎的资格。然而,那些朝臣和官员需要在不同的级别被挑选,他们只有在通过考试后才能穿上它们。等级差别非常明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