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没有出现类似汉唐明三朝那样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

北宋为何没有出现类似汉唐明三朝那样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
2020年07月17日 17:32 看尽人间历史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由于宦官离皇帝最近,朝夕相处,容易取得皇帝信任,被视为心腹;加之一些皇帝昏庸无道或出于牵制朝中大臣权力的目的,因而对宦官大加宠信重用,给了这一群体专权的机会。宦官专权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唐、明这三朝最为严重,尤其是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唐朝此时的宦官统领神策军(相当于禁军),拥有兵权,权势大到能掌握皇帝的废立。唐亡宋兴,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终北宋一朝再没发生过宦官专权的现象。

北宋疆域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北宋为何没有出现类似汉唐明三朝那样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

第一,北宋皇帝鉴于唐朝因宦官人数众多导致宦官专权的弊端,有意限制宫廷宦官人数。

唐代宦官人数众多,据《旧唐书》记载,唐宪宗、穆宗时期,“是时高品白身之数,四千六百一十八人”。至于低品和无品宦官,数量更多。宦官数量的膨胀,是造成唐代宦官专权乱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而北宋统治者都严格地控制宦官的人数:

宋太祖规定“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

宋太宗时规定:内庭宦官“自供奉官至黄门,以一百八十人为定员”。

宋真宗以后,宦官逐渐增多,所以到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再次限制宦官人数“诏至今内侍供奉官至黄门以一百八十人为额”。

到了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把宦官的定额再次缩减“诏内侍省供奉官以下至黄门以一百人为额”。

只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昏庸,权臣与宦官相互勾结,把持朝政,才使宦官的人数失去控制“至宣政(北宋官职,指昭宣使和宣政使)间,动以千数”。但与唐代宦官数量相比,还是控制的较为成功。

宋朝宦官剧照

第二,北宋皇帝对于授予宦官高官要职非常慎重。

宋太宗朝,宦官王继恩平定四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功,“朝议赏功,中书欲除(除,授官的意思)宣徽使”。太宗明确表示反对“:朕读前代史书,不欲令宦官预政事;宣徽使执政之渐也,止可授以它官。”当宰相力言“王继恩有大功,非此任无足以为赏典”时,太宗大怒“深责相臣”。在太宗的坚持下,最终只授予王继恩宣政使之职,后进领防御使。

其后在至道二年(966年)春,布衣韩拱辰诣阙上言“:继恩有平贼大功,当秉机务,今止得防御使,赏甚薄,无以慰中外之望。”宋太宗不但没有采纳此建议,反而将上言的韩拱尘以惑众的罪名“杖脊黥面配崖州”。

宋神宗时,宦官李继和死于入内副都知任内,其养子“援例求赠官”。神宗拒绝了其要求“此弊事也!(李)继和无军功,何必赠?”

第三,北宋朝臣对宦官干预政事持坚决抵制态度,抵制宦官违反制度的加官升迁。

宋真宗朝宦官刘承规,以博学、专才和历事三朝的资历深得真宗宠信。刘承规在病重将死前,向真宗求为节度使。宋真宗念其忠谨,将许之,对宰相王旦语“:(刘)承规待此以瞑目?”但王旦却执意不许,曰“:他日将有求枢密使者(北宋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奈何?”真宗遂罢。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宦官王守忠因在仁宗为太子时就已侍奉东宫,深得仁宗的宠幸。故当王守忠向仁宗求为节度使时,宋仁宗也应许了此事,但遭到了宰相梁适的坚决抵制:“宦官无除(除,授官职的意思)真刺使者,况真节度使乎!”“臣今备位宰相,明日除一内臣为节度使,臣虽死有余责。”最终,宋仁宗“乃罢节度使不除”。

宋神宗元丰年间,宦官李宪深受神宗重用,当神宗想授予其节度使时,尚书右丞王安礼以其除拜(授官的意思)不符祖制而坚决反对,因“国朝之制,内臣无任节度使者”。

宋徽宗剧照

宋徽宗宗朝,宦官杨戬被授节度使,尚书右仆射张商英上奏表示反对“:祖宗之法,内臣无至团练使。有勋劳当陟,则别立昭宣、宣政诸使以宠之,未闻建旄钺也。”宋徽宗打算封童贯(宦官)为使相时,蔡京也不赞成“:贯以宦者建节钺过矣,使相岂所当得耶!”

参考资料《北宋宦官预政若干问题探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