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就绕不开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隆中对》,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武侯祠便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公元223年,迄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由于初建时与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庙相邻,于明朝初年并入汉昭烈庙,成为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武侯祠占地15万平方米,由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乃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素有“三国圣地”之誉。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除惠陵外,祠庙现存主体建筑均为清康熙十一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
从大门到二门,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
二门内为刘备殿,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大殿正中央供奉着刘备的塑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了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
出过厅后,即是诸葛亮殿,属于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里面供奉着诸葛亮及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塑像位于正中的龛台上,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彰显出一代儒相的风采。
走出诸葛亮殿,就到了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
出三义庙西行,没过多久便到了惠陵,乃是刘备及甘夫人、吴夫人的夫妻合葬墓,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里是祭祀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庙宇,为何又被称作“武侯祠”呢?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邹鲁写过一首诗,恰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指的自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
令人无限感慨的是,诸葛亮虽有一腔抱负,但时运并不站在他这一边,六出祁山却徒劳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为千古遗恨。
武侯祠不单单凝结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也折射着一段千回百转的人生际遇,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