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推崇的千叟宴,为什么成了很多老人的夺命宴?

康熙乾隆推崇的千叟宴,为什么成了很多老人的夺命宴?
2020年10月22日 19:00 文化一锅粥

千叟宴,顾名思义,就是很多老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大型宴会。这是大清王朝参与人数最多,涉猎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宴会。据《清史稿》记载,千叟宴一共举办过四次,康熙两次,乾隆两次。宴会期间,数千个老人家齐聚京城,共同品尝皇帝御赐的宴席,场面可谓壮观之极。可是举办了几次千叟宴后,民间就有传闻,说千叟宴是老人的催命符,乾隆只办过两次,就再也不办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千叟宴的开始,是康熙皇帝想到的。当时清朝入关统治时间尚短,对中原人的统治根基并不牢固。反清复明的人在社会各地比比皆是,人们都觉得清朝是蛮夷,并不是华夏民族的正经主子。当时康熙为了消除民间的矛盾可谓煞费苦心。之前多尔衮和顺治基本采用武力镇压的方式,但是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康熙决定采取怀柔政策,于是就想到了千叟宴。

传播学有“意见领袖”这种说法。而当时民间的意见领袖,往往就是这些年纪大的人。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子孙,如果得到了老人的支持,那么一传十十传百,就会在民间更得民心。所以千叟宴可以说是一次笼络人心的宴会,也是一次让康熙调查民情的宴席。在康熙60大寿的那天,他在畅春园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宴请了天下所有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只要你是65岁以上的长者,无论贫富,无论官商,都可以按时来到京城,参加皇帝的御宴。

皇帝无视阶级,尊老敬老,与民同乐。这个举动在民间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各地掀起关爱老人之风,等级观念逐渐模糊,阶级意识也不敢表露。毕竟皇帝做了表率,百姓大多遵从。千叟宴的效果可谓显著,民间一片其乐融融。所以千叟宴在康熙时期举办过两次。后来乾隆继位,也效法先人,继续举办千叟宴。可是也只有两次就再也不办了,这是为什么呢?

千叟宴的初衷是收买人心,当时也确实有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很多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回家之后不久就病逝了。即使原本身强体壮的老年人,回乡以后也会疾病缠身,身体大不如前。故而一时间千叟宴就成为夺命宴席。再好的皇家礼遇,再多的美味佳肴,也不如活命好啊!为什么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会大批生病去世呢?

古代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发展落后的时代。人到七十古来稀,活过六十岁的老人都可谓是高寿了。这些老人平时作息有规律,生活圈子稳定,心情畅快,才能安享晚年。可是由于千叟宴的接连举办,在民间几乎所有老人都以参加了千叟宴为荣。人们就算距离京城很远,为了赴宴也会跋山涉水地赶到京城。年轻人尚且水土不服,何况老人。赶路的折腾,加上突然吃到豪华膳食。让老人的肠胃不堪重负,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古代又是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旦生病,老人也很难得到很好的救治,于是赴宴归来,很多老人便一命呜呼了。

乾隆当时的国库其实并不富足,他是一个非常喜好奢侈的皇帝,从他屡次下江南便可看出。千叟宴也可谓耗资巨大,而又因为很多老人家因此丧命,于是乾隆也只举办了两次,再也不办了。至于嘉庆,对着乾隆留给他的空虚国库,发愁还来不及,自然也就不会想办什么千叟宴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