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佛经,试探佛教的“神秘”魅力

读佛经,试探佛教的“神秘”魅力
2020年11月05日 23:01 史说趣闻录

自佛教创立以来,历经二千多年经久不衰,曾令无数先贤圣人竞相折腰,也让无数普罗大众苦苦探求,它到底有何魅力如此吸引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佛陀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讲起。

佛教的观点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由许多极细小的物质组成单位“色聚”所构成,并且存在着生、住、异、灭四种现象,永远处于由生到灭的变化过程中。万事万物被分解分析到最后,从本质上看都没有独立自成、永恒不变的“自性”,因而被认为是虚妄不实的东西,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家称之为“缘起性空”。

说到《金刚经》,就不得不提“般若”,因为《金刚经》的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从梵文翻译过来意为“智慧”,意谓要证得“涅槃”,必须用“般若”这种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以观察诸法实相,便可超越万物、超出生死流转,证入“涅槃”。

我们平时看到那么多的事物现象存在,佛家却认为是虚妄不实的,原因是佛家站在“缘起性空”的角度,万事万物被分解分析到最后,都具有一个共相---“毕竟空”。

不但物质现象如此,《心经》上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指出“五蕴”都是相同的道理论证。实际上《心经》上讲的“五蕴皆空”与《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同一内容。

龙树的“中观”理论就很好解释了这一点,认为佛陀是依真俗二谛的应化说法,依世俗谛来说一切法是“有”,依真谛来说一切法是“空”,“空”、“有”是相互为用的,“空中生妙有”才是佛法的真实义。

佛家的观点认为,唯有“般若”才能超越世俗的认识,把握诸法的“真如”实际,故“般若”智慧只有通过对世俗认识之否定才有可能得到。

换言之,佛法之于人间,无非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已。我们平常看到的丰富多样的世界是俗谛“有”;而佛家站在“缘起性空”的角度,依真谛来说为“空”。因此,如果一个人笃信佛教,就要以佛陀的根本教义“缘起性空”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站在真谛的角度看一切法的本质则为“空”,以“空”为实相,作为普遍存在的永恒真理。如此便可超越万物,把生死苦乐置之度外,超出生死流转,成为证入涅槃的内容。

东晋高僧道生曾在《维摩经注》中这样教我们求证“涅槃”境界,他说:

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矣。苟任其事,而变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之萌起于生死事哉!

道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生死无所谓,佛性是永恒存在的精神实体,求涅槃境界不是向生死之外“远更求”之,若能“任其事”,一切苦痛和欢乐皆如同虚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对于“苦难的人生”,等于铺设了一条与世俗不同的殊胜解脱之路。不论人的处境是好是坏,只要笃信佛教,依教而行,积善修行,便可渡过“人生苦海”,到达“涅槃”彼岸。这无疑是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的。

小的 认为,也许佛教的魅力还跟门槛十分之低很有关系。

编撰:然好

本文纯属作者读书心得报告,不能代表佛法。读者自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