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文化水平低,读圣旨时不会读错吗?原来其中另有门道

古代太监文化水平低,读圣旨时不会读错吗?原来其中另有门道
2020年06月23日 10:18 史学最前沿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经常看到皇帝最亲近的心腹太监拿着圣旨,去找大臣、后妃、罪人。能侍奉在皇帝旁边,这群人当然是深受皇帝信任的,但问题是,古代宦官的文化水平大多较低,皇帝为什么要选他们来读圣旨呢?你不怕误读吗?

说古代宦官文化水平低下是有依据的。在历史上,宦官乱象层出不穷,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有意压制宦官学习知识,避免他们读更多的书,胸怀更大的抱负。如两汉时期,出现了张让、段珪、夏昭、郭盛等"世昌士"乱局,导致东汉后期天下大乱。

但是,如果能做"太监",就说明有一定的能力。我们现在习惯用"宦官"指古代男宫,其实在清朝以前,宦官是一个官名,和普通太监、内监不同,只有地位高的宦官官员,才能称为"太监"。

明代设有专门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衙门,称为"十二间",包括司礼监、女夜监、上盐监、上宝监、上义监、都知监等分署,每个分署都有一名掌印的"太监"。他们手下的其他普通太监都没有资格被称为"太监"。

其中"司礼监"是权力最大的部门,虽然在明初受到打压,但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逐渐变得有些不再勤政,司礼监可以代替皇帝"批红",权力很大,所以明末也有宦官乱政,比如著名宦官魏忠贤。

话虽如此,但古代读圣旨,不是什么宦官都能做到的。诏书是皇帝传达命令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制作精美,难以伪造,同时,诏书从书写、封缄、传递、阅读、存档,都设置了专门的流程,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人负责,并有人监督,权力下放。

古代的皇帝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写诏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很少想到写什么就自己任性,而是会让翰林院的文书官员帮自己起草。当诏书写好盖章后,皇帝会让专门的钦差大臣传达诏书并当众宣读,两个人轮流读两遍,避免出错。

所以在古代,诏书念出另一门,皇帝不会专门让太监去念诏书,所以他们不怕误读。但凡事总有例外,皇帝宠幸宦官的时候,有些宦官不仅能读懂诏书,还能伪造诏书,搅动风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一起,上书赐死扶苏,造了胡亥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