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进宫前愁,进宫后为争宠幸更愁,是谁造成这种悲剧?

古代宫女进宫前愁,进宫后为争宠幸更愁,是谁造成这种悲剧?
2020年10月21日 18:12 大脚走天下啊

【古代宫女进皇宫,为何愁多乐少?原因很简单,但眼泪很复杂】古代宫女经过重重挑选“荣幸”进宫之后,她们基本都以能得到皇帝的宠幸为荣,但这样的愿望却并不是全能得到满足的。一般的宫女“侥幸”被皇帝宠幸后,多数都能得到某种封号,例如昭仪、婕妤、才人、妃嫔等,开始多数都是比较低的,后面如果能多次得到皇帝宠幸,地位会逐渐提高,不能的话,那就比较惨了。

宫女地位提高后,可按不同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如《汉书·外戚传》说: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宫女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君王的注意。《墨子·兼爱》中就有“

楚王爱细腰,官中多饿死

”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最初说的是春秋时的楚灵王因为喜欢男子具有纤细腰身,造成众大臣怕失宠,各个节食束腰以保证自己的腰身纤细,最后甚至有人因此饿得头晕眼花,扶墙而走。皇帝的喜好,对一班有理性的男大臣影响都这么大,可想而知,如果君王对后宫女子有类似偏好,那些感性的少女会追逐到什么程度。这一点从羊车望幸的角度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进宫的少女,都希望得到皇帝的宠信,并想尽办法吸引皇帝的注意,但能受到皇帝宠幸的宫女毕竟还是少数,有些幸运的宫女,即使今天皇帝的一时半刻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却无法保证日后还能得到与皇帝交流的机会,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时时刻刻都困扰着这些皇宫中的每一个女人。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一段时间得宠,但不确定何时就会莫名其妙地失宠,因为在多数皇帝眼中,皇宫中的女人基本都是他的私人财产,很多时候她们只被皇帝当做泄欲的工具,怎么可能只专注于其中的某一个呢?

皇帝吐故纳新的过程正是后宫女人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至于这会给失宠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皇帝们是不管的,说实话,他们也根本没有精力去管,正经的、不正经的事他们都永远也处理不完。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叹官女是“

得宠忧移失宠愁

”;王昌龄也写过一组著名的《长信秋词》,其中一首说:“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写出了失宠者的寂寞与空虚之感,诗人将后宫女子得宠时的喜悦与眼下失宠后的冷遇进行了对照,不觉便产生一种悲哀与苦闷之感。皇帝看待后宫女子就像看待自己的一件衣服一样,穿过用过的便会被其毫不在乎地随手扔掉,这给众多受过宠幸的宫女留下了一辈子的悲哀。

除了受过宠幸的宫女多数都遭遇冷落,还有更多宫女则从来都未得到过皇帝的宠幸,她们在寂寞中不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未承恐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

”当初为了希望得到更高的憧憬,不少宫女及其家人更希望能入选宫中,在未进宫时都为是否能顺利入选而发愁,可哪成想好不容易被选进宫后,宫女却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家人及从前的一切,陪伴自己的唯有凄凉的岁月。怪不得诗中的这位宫女要回忆起过去在外面时的生活。

除了要争宠和饱受寂寞之苦,宫女们在后宫中还要时时提心吊胆地小心度日,提防各种随时可能临头的危险,且不说皇帝的淫威、后妃的妒忌,光是宫女内部之间的互相倾轧就令她们难得安宁了。宫女之间时常发生争妍取宠的勾心斗角或争风吃醋事件,为此丢命的不在少数。

中唐诗人王建的《官词》中就说:“

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赴楼。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官未见一时愁

。”言语间道出了妃嫔与宫女们怕新人争宠的微妙心理,宫中的女人们听说宣徽院房太破旧,要在附近的地方另盖一座新楼,她们的心头立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忧愁感,再加上那些关于有美人将要进宫的传闻,更使她们愁绪满怀,原因很简单,新人的加入必然使她们更难以得到皇帝宠幸的机会。这从侧面反映出,皇帝的喜新厌旧与宫中女人们的荣辱无常,可这在深宫中不是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吗?

其实,造成古代宫女这种进宫之前愁,进宫之后更愁的根源就在于古代无限制的皇权,在于掌握这种权力皇帝。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