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法治吏”达到“以吏治民”,看唐代完备的勤政廉政制度

用“以法治吏”达到“以吏治民”,看唐代完备的勤政廉政制度
2020年07月31日 19:45 独步深海游

在唐代还有一个著名的宰相,那便是卢怀慎。卢怀慎是个布衣宰相,以清正廉洁出名。在武则天期间,他担任官员选拔的工作,担任宰相期间勤勤恳恳。作为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理百官,但是身份高贵的他却住在一间小茅屋里,门破破烂烂,床上只有一张破草席,屋内的陈设简陋,跟人们所想宰相的雍容华贵大相径庭。有这么一位清正廉洁宰相,可以说是唐代的福气,也造福着百姓。卢怀慎的勤政廉政让人联想到唐代完备的勤政廉政制度,在这完善的制度下也涌现了多位像卢怀慎一样亲民的官员。

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皇帝无法直接管理到各个地方的事物,所以官员实际上就是皇帝与百姓之间的信息传递者。

皇帝赋予官员一定的权利,可以组织地方的税收、农业活动的开展等等。国家的拨款也是需要经过官员的手里,才可以下放到百姓,所以保证官员能够勤政廉政就十分重要。勤政意思就是要勤于政务,廉政是要清廉政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

这是廉政一词的起源,意思就是清廉才是政治的根本保证。

廉政是行政的前提,只有保证政治清廉,才可以保证政务处理的效率

。勤政又是廉政的目的,宋代的理学家真德秀曾经提出:

''业精于勤荒于嬉,''

意思就是说官员应该勤于政务,不可荒废嬉戏。在这之下可以看出勤政跟廉政相互促进,无法分割。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会追求权势跟利益,国家想要保证政治的清明官员必定要勤政廉政,所以自然而然是要通过确立各种勤政廉政的制度来保障官本位真正是造福于人民,而不是用来贪污的手段。

唐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皇朝是我国勤政廉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廉政:择优防腐、杜绝勾结

唐太宗曾经提出:''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管理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以人民为根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需要选拔清正廉洁勤于政务的官员。在官员担任职务的之前,必然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这是入朝为官的第一步,大部分国家统治者为了防止出现腐败,必然会严控这一步。

唐代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对参加考试的官员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报名考试的官员应该达到清廉。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官商勾结,唐代的法律中规定

''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专其业,及风疾,使酒皆不可入仕,''

也就是说如果是有做生意的或者家里有人做生意的,是不可以入朝为官的。其次,还采取了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主要是防止任人唯亲,出现相互勾结,破坏政治

。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地方州县的州长、县令等官职是不可以由本地人担当的。为防止因为地缘的关系出现官民勾结,甚至也不能担任同州邻县的官职。

除此之外,还有规定说宰相的儿子不能担任监察官,因为这样子可能会相互包庇,容易出现贪污等。一般来说唐代是规定想要担任监察性质的官员,必须是朝中没有亲人在当官。

在唐代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就已经是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了,只有满足了这些标准才可以入朝为官。

在唐代除了具备基本的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科举考试。在科学考试的过程中是以才入仕。科举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国子监的学生里选拔,另外一种是有地方举荐。国子监是唐代的官学,其培养的大多都是儒家学生。

儒家一直都是坚持以民为本,强调清正廉洁,要修身齐家平天下,所以唐代出于勤政廉政的考虑,官员大多都会从国子监的学子选拔。

在科举考试中,大多都是以进士明经两科,大多都是考儒家学说,在武则天期间还开始了武举。在笔试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考察。吏部的选官的标准是四才。

在《新唐书》中有记载道,四才是''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从身体形态,说辩能力,书写能力,文化能力4个方面来考察考生,择优而仕。在经历吏部的考察后,最后一级考试为''殿试。''''殿试''是由唐代的皇帝直接面试,唐代官员最终选拔权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上,皇帝为了保证政治的清明,必定会选一些清正廉政的官员。

勤政:勾检监察,考课功过

勾检官制。官员是否勤于政务,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政事的处理效率。

在唐朝,国家设立了''勾检官制。''''勾检官''主要是用来监督官员办事,督促官员办事的官员。其主要职能有三种,其一为,''勾检稽失'',稽的意思是延误时间,也就是说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政务处理。''失''的意思是办错事,也就是说处理政务不力。这两种情况勾捡的官员都是需要记录下来,并且上报给吏部或者是皇帝,然后对官员进行惩罚。

第二个职能是''受事发辰'',指的是勾选的官员需要记事务是哪一天下发出去的,又是下发给何人,中间有没有经过人转手,转交案件的处理等等,这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记录之后才可以去计算官员是否有''稽失。''

勾检官的第三个职能是''省署抄目'',在古代一般公务的处理都需要将最后的结果记录在纸上或者是竹简,勾检官也是如此,需要及时用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

考课制度。在唐代为了检查官员在这一年的政务处理的功过,还确立了''考课制度。''考核制度是由考功司主导开展的,京城的官员考核主要是由考功司郎中负责,其他地方的考课是由朝廷外派的吏部官员负责。

考核结果是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个等级的不同也对应着不同的奖励跟惩罚,排在下中下下等级的官员甚至有可能会被免官。

这种以政绩作为考核标准之下,许多的官员为了升官,自然而然也会积极的去处理手中的重物,做一个勤于政务的官员。

清廉是官员从政的根本,勤政是官员从政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之下,便形成了勤政廉政这一有特色的制度。

唐代从官员的选拔到官员的考核,官员的惩罚措施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保证官员的清正廉洁,包含了各方各面比较完善。

而在这一时期这一速度会如此完善呢,有以下原因。

以法治吏,以吏治民

在隋炀帝时期,建设大型工程,劳民伤财,百姓负担大,国家财政紧张,所以在隋末时期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最终隋朝灭亡,唐代统治者在建立国家之后,吸取农民起义的教训,意识到要以民为本。唐朝是在农民起义中建立的,以史为鉴,自然会更加注重清正廉洁,励精图治,以免步隋朝之路。唐太宗曾提出:''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在唐朝后期,因为从府兵制度转为募兵制度,导致潘正割据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所以唐朝统治者也不敢掉以轻心,一直都是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在这之下必然会要求官员要勤政廉政。

除此之外还受阶级的影响。

在科举制之前一直都是采用世卿世禄制,爵位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形成了大量的门阀氏族。

门阀士族垄断官员选拔,出现大量贪污的情况。同个氏族的人当官不用担心罢官,会出现懒政怠政。之后朝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采取措施对这些门阀自主的力量进行削减,但是在古代封建制度下,为了争夺权势,必定会出现任人唯亲,门阀士族是封建的产物,会一直存在,所以唐朝统治者不得不通过改革选官制度等来保证官员的勤政廉政。

唐代统治者大多都是奉行''以法治吏,''官吏联通上下,要通过治吏来达到治民的目的。

''明主治吏而不治民,''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国家统治的基础环节,加强对官员的管理。所以,在这一时期,勤政廉政制度在政治阶级的影响下,统治者是采取''以法治吏''的方式,来达到有效管理百姓的目的。

唐代的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后,在国家治理方面一直都是奉行着廉洁奉公。唐朝的统治者并没有采用单一的法律手段来管理官员,而是结合了经济、文化等手段,实现全面把控官员。

在法律制定之后也严格执行,通过''治吏''来达到''治民''的目的,实现官员的勤政廉政,形成勤于政务,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做到真正的造福百姓,推动国家的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