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是再续辉煌,还是走向平庸,这是个难题

上汽:是再续辉煌,还是走向平庸,这是个难题
2022年06月23日 17:03 正经社

顾小白  编辑杜海  

来源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正经社》“车市风云”系列之四】

在沪车间全面复工,解了上汽集团燃眉之急。在造车复苏的市场呼声下,此时的“回归”对于月度产销连跌的上汽集团而言是个不错的消息。

但这个消息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激起多大波澜。2021年底以来,上汽集团的股价呈现震荡下行趋势,由区间高点23.45元/股(前复权,下同)一路下行,2022年4月27日触及区间低点14.63元/股后开始反弹。从至今才行至18元/股上下看,走势仍然较弱。

2100多亿元的最新市值,则远远落后于比亚迪的万亿元上下,也在长城汽车的3700多亿元之下,这跟其“中国最大车企”的名号以及销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地位,显然是不匹配的。

个中缘由,可以在比亚迪市值超越大众汽车的事件中窥探一二——汽车市场,新能源造车的话语权和期待值正在超越传统造车。

数据显示,作为一家以合资掌家的典型车企,上汽集团直到2021年才完成了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过半。重要的是,2021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3万辆,在546.35万辆总销量面前显得“人微言轻”。

资深评论员、正经社首席分析师曹圣明认为,眼下,汽车业的转型竞速已进入以智能化新能源化“双化”为主题的下半场,节奏正变得越来越快。接下来,上汽集团无论是几经波折后再续辉煌,还是就此一步步走向平庸,都非常引人注目。

1

“合资”成了双刃剑

数据显示,2021年,上汽集团汽车销量为546.35万辆,接近第二名东风集团(277.51万辆)的两倍,是比亚迪(74.01万辆)的7倍之多,是小鹏汽车(9.82万辆)的56倍。

作为一个老牌车企,上汽集团身上有着众多时代烙印。其中,“合资撑起半边天”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旗下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上汽乘用车、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南京依维柯八大公司大多有外资成分,涉及外资包括大众汽车、通用汽车、沃尔沃、依维柯等。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在销量结构上,2021年,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为285.7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为52.29%,这也是该项指标首次突破50%。

不过,尽管销量上基本实现了五五开,但在利润贡献力上还是合资公司更胜一筹。数据显示,2021年上汽集团的总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7798.5亿元、245.3亿元。这之中,最主要的三家合资公司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的净利润贡献分别为101.86亿元、72.61亿元、11.35亿元,合计185.32亿元,占总利润的比例为75.75%。

根据上汽集团披露的数据,自主品牌中的主力五菱、名爵、荣威三大品牌,2021年的销量分别为144.94万辆、45.63万辆、37.5万辆,其中仅五菱一个品牌就占据了自主品牌销量的50.73%。而该品牌销售的绝大多数车型售价都在10万元以下,属于利润较薄的低端市场。

正因为如此,上汽集团的业绩情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合资公司的表现制约。具体来看,2018年-2021年,上汽通用销量从197.01万辆跌到133.2万辆,净利润从156.21亿元跌至72.61亿元;上汽大众的销量则从206.5万辆跌至124.2万辆,净利润从280.16亿元缩水至101.86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上汽集团销量与净利润应声连跌。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上汽集团汽车销量分别为705.17万辆、623.8万辆、560万辆、546.4万辆,净利润分别为360.09亿元、256.03亿元、204.31亿元、245.3亿元。

02

新能源深陷低端

造车界对美团创始人王兴的“3+3+3+3”格局言论颇多推崇,即中国车企格局基本将是“3+3+3+3”角逐下两轮。3家央企是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3家民企是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3家造车新秀是理想、蔚来、小鹏。在这一格局阵营中,上汽集团依然是“国内车企第一”。

但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投资者对“最强车企”的期许显然不只是简单的“销量第一”。截至6月23日,上汽集团股价报收18.36元/股,总市值2145亿元,在A股汽车整车板块排名第三,前两位分别是10291亿元的比亚迪和3742亿元的长城汽车。这样的市值规模和上汽集团“中国最大车企”的名号显然是不匹配的。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一起从“上个时代”走来,尽管比亚迪还存在利润微薄、频频发生汽车自燃等问题,但已经成为所有老牌传统车企转型的追赶目标。6月10日,比亚迪迎来历史高光时刻——总市值攀高至1.02万亿元,反超大众汽车,紧随特斯拉和丰田之后,跻身全球车企第三。

事实上,在业绩规模上,比亚迪在上汽集团面前根本不够看。2021年,比亚迪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161.42亿元、30.45亿元,同期上汽集团的数据是7798.5亿元、245.3亿元。后者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是前者的数倍之多。

然而,比亚迪的市值却跑到了上汽集团的5倍左右,显然,资本市场给分的标准不仅仅是规模。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比亚迪已经全面停产燃油汽车,估值体系脱离了上汽集团所在的领域,已属于特斯拉所在的阵营。

根据最新数据,上汽集团2022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0.15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为17.22%,较去年年末的13.41%再上一层楼。这一比例虽比不上all in新能源的比亚迪,但在同辈老牌车企中也算得上优秀。

然而,上汽集团的新能源销量数据很大一部分源自“神车”五菱宏光MINI的支撑。2021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达到73.3万辆,其中五菱宏光MINI就有42.77万辆,占比58.35%。

其实,在五菱宏光MINI之外,上汽集团还着手孵化了荣威Marvel X、R汽车(后更名“飞凡汽车”)、智己、Cyber等多个系列品牌,专注新能源造车。甚至同在2018年官宣的Marvel X比五菱宏光MINI更早在市场亮相。遗憾的是,上汽的新能源,和五菱宏光MINI一起被困在了低端市场,针对中高端市场的其余品牌要么孵化后反响平平,要么还在孵化的路上。

03

下半场更是紧迫

不得不承认,一款五菱宏光MINI确实让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造车时代有了一战之力。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上半场比交付、比量产,下半场比的则是智能化,尤其是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新的时代主题下,五菱宏光MINI的声量越发微弱,在自有新能源品牌的打造上,上汽集团还得另谋出路。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从战略布局上来看,无论是眼下的“一号工程”智己汽车还是曾经折戟的R汽车、Marvel X,无一不想在“智能”上下功夫。当然,这也是上汽新能源困于低端之后的必然选择——智能傍身,定位中高端的上汽新能源品牌们才有价可升。

2018年,上汽集团推出荣威Marvel X,起售价高达27万元,放到国内自主造车的车型中,几乎可以说是刷新认知的高价存在。当然,Marvel X也定位不凡——Marvel X“将成为消费者除BBA之外的另一种豪华车选择”。不过结局并不如愿,在Marvel X唯一一个完整销售年(2019年)中,它只卖出了2000多辆。

Marvel X难拨消费者心弦,上汽集团又重新孵化了荣威R,后于2020年11月以“R汽车”之名独立运营,并在2021年2月发布了MARVEL R,售价21.98-23.98万元。这款车在2021年的销量为2万辆,很难算得上“成功”。

2020年底成立的智己汽车更是黄金马甲加身——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阿里巴巴和张江高科联合打造,力图打造“中国的特斯拉”,更是宣称这是“智能时代汽车该有的样子”。

2022年4月,智己汽车L7正式上市,共两款车型,起售价36.88万元,从5月起开始交付。汽车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大搜车智云显示,该品牌5月销量约500辆左右,暂时还看不出有对抗特斯拉的底气。

Marvel X、R汽车、智己汽车“三板斧”下来,上汽集团的自主新能源造车主线清晰可见,激活智能化、冲击中高端。但一切逻辑的基准点在于,它的智能化水平究竟如何。

以智己汽车为例,主导者之一的阿里巴巴负责提供用户大数据、智能生态方面的支持。这一模式上汽集团在2016年就已尝试,彼时双方共同投资成立斑马网络,并联合推出“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智能座舱车型荣威RX5 MAX等,但随后双方对斑马网络主导权产生分歧乃至争执,导致相关车型系统更新受阻。以致到了后来的智己项目上的智能化,上汽集团的主导权依然饱受业界关注。

另外,智能化领域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是自动化驾驶。上汽董事长陈虹曾在2021年提出,自动驾驶技术是造车企业的“灵魂”,并极为坚定地表示“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为由拒绝了跟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

5月,美国知名移动平台Cerence赛轮思宣布,将与上汽集团进行合作,为其推出的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提供自动驾驶技术支持。而在此之前,华为技术导入的问界M5单月销量刚刚冲破5000辆,更高端的产品M7也在筹备上市。

上汽集团最终还是把灵魂交给了别人,是自研技术尚难以上台的尴尬,也是智能化战略节奏不能断档的无奈。如此妥协,何时才能有一款拿得出手的自主新能源品牌呢?【《正经社》出品】

参考阅读

《正经社》“车市风云”系列

1、近一年多最大降幅达63%,宇通客车还有哪些故事可讲?

2、李书福到哪说理去:吉利盈利大超比亚迪,市值却少了近9000亿

3、“三强”里长安汽车销量领先,缘何估值却垫底?

4、比亚迪走高端,不仅仅难在频频自燃

5、这个跟头有点大,比亚迪会遭重罚吗?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