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都应该学航空公司

零售企业,都应该学航空公司
2023年11月22日 19:20 进击波财经

关于航空业,有几个让人出乎意料的事实:

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乘坐过飞机的出行人数仅为3亿多,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0亿人没坐过飞机

我国人均乘机次数仍不足0.5次/年,一个乘机需求频繁的“空中飞人”,抵得上几十个普通用户,如何把这一群人留在自己的体系里,是航司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常旅客计划作为提高旅客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航司的“生财利器”,部分航司常旅客计划的估值甚至超过航司本身的市值

2019年是我国航空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人均乘机0.47次,即使是世界上航空业最发达的美国,年人均乘坐飞机的次数也不过是2.48次。因此在任何国家,年飞行次数超过5次的常旅客,都是航司最宝贝的客群。用户的乘机需求是有限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提升客户忠诚度,形成品牌区隔,是航司常旅客计划的基础逻辑

自从1981年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首次引入常旅客计划,现如今常旅客计划已经是各航司的“标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常旅客计划已经在“提高客户忠诚度”这一基础准则之外,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本文将围绕航司的会员体系、常旅客计划的生财机制,展开叙述航空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常旅客计划的生意逻辑

诞生于美国,推行至世界

1978年以前,美国政府通过民用航空局(简称CAB),将航空业作为公共事业监管,对航线、票价、时刻表等方面进行规范。

1978年,美国通过了《航空业解除管制法案》(Airline Deregulation Act),放松了对航空业的管制,美国民航业迎来自由竞争时代。

管制放松后,小型航空公司数量激增,航班增多,机票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防御低成本航空进入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高客户忠诚度,1981年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首次引入常旅客计划AAdvantage,为旅客提供额外福利。紧接着美国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跟进,推出了常旅客计划MileagePlus,其他航司纷纷效仿

图源:美国航空官网

最开始的常旅客计划非常简单,旅客通过乘坐飞机累积里程,积累到一定数额后可以兑换一张机票。这种方式简单粗暴,但也限定了常旅客项目的发展:第一,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常坐飞机,导致能参与常旅客计划的群体非常有限;第二,有些用户是常旅客计划的忠实粉丝,有累积更多里程的意愿,但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频繁坐飞机。

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再一次走在前面,改变了常旅客计划的发展命运。

常旅客计划+信用卡=?

1987年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与花旗银行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Citi/Aadvantage。用户持卡消费,即可获得航司里程,乘坐飞机不再是唯一获取里程的方式。这一模式为不频繁出行的用户,创造了参与航司常旅客计划的机会,同时为常客提供了更多累积里程的渠道。这次合作,从根本上扩宽了常旅客计划的发展之路。

现在,常旅客计划和信用卡已经是一对双生兄弟。常旅客精英玩家手里,几乎都持有各种高端信用卡和联名卡。很多常旅客玩家主要获取里程的方式,就是刷信用卡。

举个具体例子,如果用户持有招商银行运通百夫长白金卡,该卡的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成指定航司的里程积分:

图源:招商银行官网

信用卡积分兑换里程比例,1500积分=2000里程(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法航荷航);

每消费20元人民币/2美元获得1个信用卡积分,相当于,消费15000元人民币,即可利用积分兑换1000里程积分;

生日当天可享10倍积分,因此生日当天消费1500元,即可利用积分兑换1000里程积分,消费15000元人民币兑换的东航里程,可以换一张上海-青岛的机票。

在高端信用卡之外,用户也可以专门针对航司的常旅客计划办联名卡,年费和积分兑换比例的性价比都很高。比如免年费的交通银行东航联名金卡(首年免年费,次年消费6笔免年费),可以通过信用卡消费,以12:1的比例获得东航里程,消费12000元即可获得1000里程积分。

除了航司联名卡,现在三方卡也很流行,比如广发东航洲际三方联名信用卡,指定渠道消费可以同时累积东航积分、IHG积分和广发积分,广发积分可以按照比例兑换成东航积分或IHG积分,可玩性非常高。

如果仅仅通过乘坐飞机累积里程,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假设累积1000东航积分:

1星会员需消费票价金额1000÷0.264=3788元

银卡会员需消费票价金额1000÷1.056=947元

金卡会员需消费票价金额1000÷1.144=874元

白金卡会员需消费票价金额1000÷1.232=812元

普通会员累计里程是很困难的,银卡、金卡和白金卡获取里程积分相对容易一些,但加上信用卡的补充,速度会快很多。

航司和信用卡、酒店的积分互通,诞生了航司向第三方卖里程的生意。单纯依靠卖机票,航司的盈利水平很快就会到天花板,增加机队又意味着更高的杠杆(购买或租赁飞机是非常大的投入),因此航司需要在此之外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向第三方售卖里程积分的模式,就是那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当然,所有生意的基础,都是常旅客计划足够有吸引力,用户的认可是一切的前提。在分析常旅客计划的生意逻辑之前,我想先讲讲常旅客计划作为会员运营体系,自身的高明之处。

航司才是会员运营专家

在某种意义上,常旅客计划(包括航司和酒店),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会员运营体系,零售企业都应该学学常旅客项目是怎么做会员运营的

为什么说航司的会员体系高明?

第一,通过常旅客计划,品牌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区隔。用户会因为自己是某个品牌的常旅客(尤其是高级别的金银卡会员),而去乘坐特定航司的航班或住特定酒店。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粘性?

举个直观的例子,我有朋友是高频商旅用户,每年飞几十次,飞成为了东航的金卡会员。他在乘坐东航航班的时候,可以享受到:

 公务仓/金银会员值机柜台(可携带1名同行者),国内航班如果不托运行李,线上值机感受不到这项权益的便利,但如果需要排队托运行李,或是只能柜台值机的国际航班,专门的值机柜台可以节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

贵宾休息室(两舱金卡还可以携带同航班1名同行者);

第二顺位优先登机;

额外免费托运行李额;

……

为了享受金卡会员服务,同时保住金卡等级,他在买机票的时候会不断地选择东航。与此同时获得的里程积分,也可以用于机票兑换、升舱等等。

对于我这位朋友,出差机票是公司报销的,但他却可以用出差行程得到的积分,兑换私人行程的机票。很多出差频繁的职员,一年下来攒的航空里程和酒店积分,足够给自己安排一次美美的旅行

另外有一个很典型的场景,虽然公司的差旅标准是经济舱,但员工可以利用积攒的里程积分升舱,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在网上看到过很有趣的例子:

“工作原因经常出差,累积的积分很多,原计划这次是我一个人出差,所以用积分升了个舱,没想到过几天领导说要一起去,领导坐经济舱,我说跟领导换下座位,领导说不用,我的前途之门是不是关上了。”

“我是星空联盟金卡会员,老板看我在排优先登机的队,也过来了,结果被地勤发现给请出去了,老板看我,我不敢看老板。”

就像开头说的,一个频繁有差旅需求的用户,抵得上几十个低频用户。在这个体系下,头部客户和品牌之间形成了极高的粘性。有些人嘴上说着不想保级了,年年都想脱坑,但身体却很诚实一步也没离开。即使是等级较低的会员,也可以通过常旅客计划提高复购。我一位在航司的朋友说,常旅客会员的复购率,是其他旅客的很多倍,这是国内航司做常旅客项目的基础依据。

第二,除了锁定头部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常旅客计划甚至可以反向激发用户需求。零售业的会员体系通常是什么样?用户有需求,下单,然后顺便累积积分。常旅客金银卡会员,会为了积分和会员等级(保级或冲击更高等级),而去购买机票或住酒店。分享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位飞客的经历:

“我因为工作需求要大量出差,大概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漂泊,金卡保级对我来说根本不困难。直到2017年的年底,发现自己因为欧洲美国飞了两次两舱,离白金卡所需里程仅一步之遥(10000左右里程积分)。于是,在2018年4月安排飞了一次曼谷东航商务舱,累计11000多里程,回来第二天就到白金卡了。”

为了冲更高等级的会员,而安排一次出行计划,除了航空和酒店,我想不到哪个企业或品牌,能够做到让用户为了会员升级,而进行一次如此高成本(包括钱和时间)的消费。

里程积分:航司可以自主发行的“货币”

以用户的拥护为前提条件,常旅客计划产生了一系列生财机会。

常旅客计划在美国的利润尤其丰厚,航司有大笔收入来自银行。美国航司常旅客计划的估值,甚至可以超过航司本身的市值

英国《金融时报》 2020 年的一项分析发现,华尔街贷款机构对主要航空公司里程计划的评价高于航空公司本身。例如,根据债券文件,美国联合航空前程万里计划(Mileage Plus)的估值略低于220亿美元,但联合航空当时的股票市值仅为106亿美元。

在很多的人认知里,常旅客计划作为航司运营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航司的成本中心,怎么摇身一变成为吐金币的宝贝了?

将乘客“卖”给银行,是一门好生意。

2020年7月,美联航单独以常旅客计划(Mileage Plus Holdings,以下简称MPH)为抵押,融资68亿美元。在美联航提供的MPH项目说明资料里,我们得以窥见常旅客计划的生财秘密。

前面讲过,持卡人刷航司合作信用卡,可以通过消费获得航司里程,这就需要银行真金白银地向航司购买里程。相比于散户,银行的长期订单才是这部分收入最大的稳定来源。MPH的说明资料透露出一条关键信息,2019年MPH项目的现金收入71%来自第三方

航司凭空发行里程积分,银行等第三方合作伙伴购入,用户再将里程通过航司兑换为机票等奖励。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但航司兑换里程也是有成本的,航司是怎么赚到这笔“差价”的?

根据MPH在说明材料内的演示:

当用户用信用卡刷了10000美元,可以获得15000英里的里程;

信用卡公司要通过2美分/英里的价格,从MPH购买这些里程,这就为MPH项目带来300美元的收入;

当用户将这些里程兑换成机票的时候,MPH项目在购买座位上付出1美分/英里的价格,成本150美元;

这意味着,第三方合作伙伴每购买1英里里程,都能给MPH项目带来至少1美分收益,毛利率50%。

(注:美联航在说明资料里注明,上述数字仅做演示说明用途)

在此之外,MPH还可以获得利息收入里程逾期收入

利息收入很好理解,用户得到里程积分和兑换里程积分之间,有时间差,这中间就可以产生利息收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每个用户都会兑换账户内的里程,直到里程过期。这部分逾期里程无需再承担座位服务或其他权益,对于航司而言几乎没有成本。

常旅客计划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就算人们不坐飞机了,它还是能赚钱,甚至可以单独融资。疫情期间,大家不坐飞机了,但还是会用信用卡消费,给航司带来源源不断的里程收入。疫情期间,美国航司落寞到两眼发直,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个常旅客项目,到社会上一打听发现它还挺值钱。于是美国四大航纷纷拿着自己的常旅客计划出去搞钱,又是发债融资,又是作为抵押物向政府申请救助贷款。

航空业作为重资产行业,硬是发展出了轻资产模式。现在除了信用卡和酒店,租车、电信公司、OTA(携程、飞猪等)等第三方,也和航司合作,实现里程兑换。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积分兑换航司里程的方式,实现积分的升值。这些合作,衍生出了大量生意机会。

这里要说明一点,美国以外的航司,常旅客计划的盈利能力逊色很多。

尾声

常旅客计划作为航空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这场游戏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亏”。

对于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不但能提高用户忠诚度,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积分里程是航空公司自己发行的“货币”,在积分被兑换之前,这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数字,但却能在第三方机构那里换成真金白银。

对于消费者,常旅客计划让用户在乘坐飞机和日常消费中,获得“赚到了”的感觉,无论是会员权益还是积分,都是额外获得的好处。尤其是对于商务乘客,航空里程简直就是工作福利,边出差边累积里程,最后换出两张免费机票,安排一次旅行。

对于银行等第三方,把低价购买来的里程包装成开卡福利或消费返现,刺激消费者申卡、消费,赚取大量年费、手续费、利息,也是一笔不赔本的生意。通过里程兑换的利益点吸引客户,付出点买里程的成本,银行心甘情愿。

随着常旅客项目的成熟,现在这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会员机制,而是一门学问。加入哪个常旅客计划、办哪张信用卡、如何累积里程积分、兑换哪条航段……都是知识。如何玩转常旅客,也衍生出一系列第三方社媒平台。

想把常旅客玩“精”,那一定是小部分人的游戏,但并不意味着大众不能参与。现在就算里程积分不够兑换机票,也能在积分商城里换换锅碗瓢盆、湿巾手纸,这中间,又是一门生意。

常旅客计划就像人类打怪升级的缩影,参与其中的人都自发“往上走”,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体会,等级越高越发现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这是它的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① 魔方Plus,《隐性银行,航空公司积分就是发行货币》

② 航空租赁与金融,《灯泡,常旅客计划和航司家业起底》

③ 航旅圈,《航空公司的飞行常旅客计划有多赚钱》

④ 美卡指南,《一文读懂“常旅客计划”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⑤ 何老师,《民航业的鲶鱼:放松航空管制》

编辑:关玉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